最近更新: 2006-04-09

正簡之紛~~一、從一個誤會說起

前往: 向聯合國停用傳統 (正體) 中文說「不」連署活動

經過查證,以上事件係為誤傳。因為聯合國本來就沒在用正體中文字。但那不是我在意的重點,跟我的想法無關,因此以下內容仍然保留。我有時會很懶,有些事情會一直等到一個契機出現後,才會記述於文字上。

什麼文字優美 (正體支持者) 、什麼使用方便 (簡體支持者) ,都不是理由。我覺得講出這種話的人,對「語言」持有很奇怪的幻想。

簡體字和正體字的差別並不只是筆劃比較少。最重要的是,部份簡體字會造成文字意義的理解困難。

剛好我這陣子看了動畫 Fate/Stay Night TV ,第14話中出現了「Unlimited Blade Work」這東西。在簡體中文裡,翻成「无限剑制」。對照原文,基本上是翻錯了,因為它不應該用「制」這個字,而要用「製」,因為「製」是動詞,而「制」不是。再者「製」和「制」的意義也不一樣。但在簡體中文裡,一律用「制」,這就有問題了,如果不比對原文,光看「无限剑制」這四字中文,我看很難理解是什麼意思。

試問 work 和 working 的意思是否一樣?「劍製」和「劍制」的意思 是否一樣?

所謂「劍制」的意思,就像「制服」裡的「制」所表達的意義一樣,是指物品的規格,因此「劍制」指的是劍的長度、寬度、型式等規格。這個意思跟原文「Unlimited Blade Work」可是一點邊都扯不上的。而「劍製」的意思,是把「製」這個動詞當名詞用,代表「製造劍」這個動作,這才符合原文的意思。

如果說簡化文字是使用趨勢,那麼是否以後英文也應該要停用變化形,以後都不要用 -ing, -ed, -ly 這些變化形,簡化成一律用原形呢?在中文裡,字根差異就包含了時態變化、動、名詞變化等意義,拿掉那些字根,就喪失了這些意義,會造成意義理解的問題。碰到不會唸的字,俗話說,「有邊讀邊,沒邊唸中間」;同樣的,碰到不熟的字,有邊解邊,沒邊猜中間,還是可以理解。人在使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猜測是時常使用的技巧。對閱讀的人來說,多一個字根、少一個字根,有時理解的過程與意思就會差很多。

就文字的使用來說,正體中文可以包含簡體,所以我個人以為在教育上可以「從繁用簡」,但不能偏廢只學簡體。一般記事時,可以用簡體字快速書寫,我也常常這麼作。但在正式書寫,特別是嚴謹的著作、公文等,最好還是用正體中文,更明確地表達文意。

相關文章
樂多舊網址: http://blog.roodo.com/rocksaying/archives/1390720.html

樂多舊回應
未留名 (#comment-1756779)
Sun, 09 Apr 2006 23:42:58 +0800
有人幫我查了國語辭典,然後說我解釋不對。

教育部國語辭典: 制

教育部國語辭典: 製

我追加說明如下。

「制」、「製」確有假借關係。甚至在象形結構中,「制」從「刀」意,指有金屬加工之製造動作。但也請仔細看辭典內容,近來,「制」的名詞概念大於動詞,因此作「制度、規制、式樣」之解較多。

而「製」幾乎皆做動詞用 (再衍生「動名詞」用) ,如「服短衣,楚製」,兼有二意,一意指楚人製作之衣服,又楚人的衣服不同北方人穿的衣服,衍生可指楚人衣服之制式。

漢高祖劉邦,在地緣上是楚人,在性格上不喜歡儒家那一套,曾扯下儒生的冠帽扔在地上尿尿。漢王敗霸王後,都長安,長安地屬北方,北方人慣穿的服式與楚不同。叔孫通為儒生,欲為漢定廷禮,襲儒禮定朝服,但高祖不喜,故將朝服修改成楚人服式。

我頗好先秦典籍,其實主要只是為了理解《老子》的內容,常看古文。古文的字形數不多,一部論語、禮記,可能只用了2000個字形,通用、假借一大堆。但也因此後人解讀,常碰到字意難解、模稜兩可的情形。隨著文字的發展,某些字的用法也逐漸清楚分化,但簡體字的出現,似乎把文字概念的分化給退了回去,又產生了字意模稜兩可的情形。

再回到我舉的「无限剑制」為例,如果不對照原文,初次看到的人,該作何解?
未留名 (#comment-1759347)
Mon, 10 Apr 2006 11:44:49 +0800
續上例。

「劍制」已經是一個名詞了,指的就是劍的規格。
例如周礼考工記定劍制云:「周官桃氏为剑,腊广二寸有半,两从半之,以其腊广为之。茎圆长倍之。中其茎,役其后,身甚五其茎,重九锵,谓之上制,上土服之。身长四其茎,重七锵,谓之中制,中士服之。身长三其茎,重五锵,下士服之」
http://www.wenyi.com/culture/xiawenhua/bqjs/5.htm

但因為在簡體字中,「製」簡化為「制」,所以在這個限制下要符合原文之意,簡體字只能翻成「无限制剑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