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 2007-01-01

相信我看不到的事物,除非我能證明它不存在

我寫了篇寓言,篇名為《夏目寓言, 夏目看到一隻貓長著兩條尾巴》。我在寓言中所對答的種種內容,總結起來就是一種「科學態度」,亦即 Karl Popper 所主張的「證偽法 (falsifiability)」。我建議在繼續閱讀本文前,先看看那篇寓言。

感官所能觀察的世界有其侷限,因此任何我們看不到的事物,我們都無法且不能質疑。我們不可能證實事物,只能試圖去證明它們不存在。而限於工具,我們僅僅只能證偽可能為「實在」的事物。對於不能證偽者,包含數學在內, Karl Popper 就稱之為「偽科學」。 Karl Popper 是實在論者,所以「科學」是指研究實在、客觀事物的學科。而我不是實在論者,因此我略加修正,而不用有否定意味的「偽科學」一詞,我相信 Karl Popper 之意並不在否定其他學科。我以為能證偽者,亦即研究實在、客觀事物的科學,歸於自然科學;而不能證偽者不能歸於自然科學,當然也不能用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

我在《從 Popper 和 Wittgenstein 看自然科學哲學與社會科學哲學的分界》一文中也曾論述過我是如何看待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分野。我從這個觀點思考,接受了奧地利經濟學派的方法論,認同他們反對使用統計方法作為經濟學研究方法的主張。我以為「人的行為不存在客觀規律,這是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絕對分野。如果你要發現客觀規律,你做的就是自然科學研究而非社會科學研究,你的研究結果就要受到物理法則的檢驗。」(我論統計方法與計量經濟)

相關文章
樂多舊網址: http://blog.roodo.com/rocksaying/archives/2611972.html

樂多舊回應
HACGIS@gmail.com(tokimeki) (#comment-3803965)
Wed, 03 Jan 2007 15:05:29 +0800
可是我覺得Karl Popper的論點有點薄弱。
如果用很嚴謹的態度來說,他所謂用來證偽的「工具」,在使用之前是不是也應該被拿來檢驗一番?
若是如此,這是上的一切都是偽科學,包括Karl Popper本身的論點。
未留名 (#comment-3804034)
Wed, 03 Jan 2007 15:35:42 +0800
工具也要接受檢驗,這又有什麼奇怪的呢?我以為證偽法比證實法好的一點就在於,證偽法連自己也要質疑。
但是如果一切都是不可信的,那麼我們又要如何進行研究呢?因此他也說,科學研究的起點是研究者心中一個獨斷的知識,研究者以這個獨斷的知識為起點,持探照燈不斷往外探索。

最後還是要強調,科學不代表一切學科,所以 Karl Popper 使用「偽科學」一詞並不是否定其他學科。當他說研究者是以心中獨斷的知識為科學研究活動之起點時,也說「哲學」思考是建立這個獨斷知識的工具。如果「偽科學」具否定意,那麼我們如何能從被否定的「哲學」中建立獨斷知識?
未留名 (#comment-3805398)
Wed, 03 Jan 2007 23:25:23 +0800
人們對於感性且主觀的事物感到興趣,又試圖去證實其規則或路徑,所以,藉用理性且大眾認同的工具,例如:數學。
如果硬要說社會科學也是有法則可循的,則我認定那就是人的行為。只是人的行為總是因人而異,所以需要簡化,並儘可能符合實際。如果這樣也不被接受,那麼社會科學根本沒有研究的價值,因為人們總是不滿足,總是質疑他的實用性。
未留名 (#comment-3806790)
Thu, 04 Jan 2007 12:05:33 +0800

如果這樣也不被接受,那麼社會科學根本沒有研究的價值,因為人們總是不滿足,總是質疑他的實用性。


這句話放在這裡,會害我被人誤解我否定社會科學。如果社會科會沒有研究的價值,我也不必加「經濟學研究」、「Austrian School」的分類在我的部落格上。

人的行為確實有規律可言,例如「主觀價值理論/邊際效用理論」所言者,但這些規律不是「客觀規律」。所謂客觀規律,是指「物體在沒有觀察者存在的世界中的運動規律」,人作為一個觀察者,其行為之規律如何客觀?是以人的行為之規律是從個人主觀出發的行為準則。從方法論來看,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兩者的研究工具不可混用。用觀察客觀規律的工具所做的研究,要歸於自然科學。
未留名 (#comment-3809107)
Thu, 04 Jan 2007 21:31:42 +0800
「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兩者的研究工具不可混用。」
如果真的可以這樣,那當然令人興奮,藉由此也可以清楚的分野兩者。
其他社會科學我不了解,不過就我所知,許多有名的經濟學者都是被稱為變種數學家的計量方法愛用者,而他們的理論也確實藉由這些方法變的更加有說服力。
雖然,還是有很多人批評這樣類似象牙塔的研究,對於人類的行為分析一點幫助都沒有,可是,這些人又用什麼方法說服世人呢?
到底社會科學的研究工具是什麼?我也好想了解!
我不是計量經濟擁護者,就如同你說的,我沒有理由否定他而已。
未留名 (#comment-3809867)
Thu, 04 Jan 2007 23:57:50 +0800
我並不覺得那些計量經濟學的理論「變的更有說服力」,事實是經濟學的圈子愈來愈小,政經影嚮力也愈來愈弱。

邊際效用理論和邏輯是社會科學的研究工具,難道這不算嗎?是否一定要有器具操作或是數據統計才算是研究工具呢?看看 Coase 的交易成本理論,其數據統計在哪?再看看 Marshall, Keynes 的理論內容,用的同樣是我說的研究工具。統計工具只用來整理資料,不用於觀察研究對象。

你沒有理由否定計量經濟學,是否因為你並未嘗試質疑它?只有自明的事物才沒有理由否定,例如「邏輯」。所以 Popper 才會說邏輯、數學這些事物是不能證實的學科,是「偽科學」。

計量經濟學的方法論是什麼,我看不到,或許你能為我說明。我看到的是那些學者操作著統計力學的工具,而那些工具是用於觀察客觀實在的工具,所以我就以自然科學的內容去檢驗他們的研究成果。於是乎,一個財務風險模型或任何計量模型,我就要問其「實在」為何?它的運動規律符合古典力學還是相對論。如果它的運動規律確實是客觀的,而且不屬於古典力學或相對論的範疇,那麼我就預祝這個模型的研究者獲頒諾貝爾獎。
HACGIS@gmail.com(tokimeki) (#comment-3819408)
Sun, 07 Jan 2007 01:44:37 +0800
石頭:
感謝你的說明,這樣我便清楚許多。

「社會科學」這個部份,這裡的「社會」,有隱含、特指「人類社會」的意思,舉凡人類社會的一切活動,都包含在社會科學的範疇內。

我對你談論統計方法的應用很是贊成,有句話說:「動則得咎」,對於現今統計方法的誤用,算是很好的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