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穿越小說的主角生活看中華語文的三件事
隨著網路普及,文學作品上漸漸出現一股「網路小說」的潮流,大多數作者是大陸那邊的,而且有七、八成的內容是現代人的主角穿越時空回到古代中國或是異世界。這種作品就稱穿越小說。瞧,維基還有條目說明咧,牛B啊。
我失業很閒,無聊之餘看了一堆穿越小說,在那些穿越到古代中國的網路小說中,我看到三件跟中華語文有關的問題:
- 主角不識繁體字
- 主角不慣閱讀豎排文書
- 大家都會說官話
主角不識繁體字
這是中共推行簡化字造成的文化斷層,若主角是台灣人穿越到古代,則不會有這問題。
平心而論,從古代到現代,中文字其實一直都在「演變」。然而所謂的演變並不是只有筆劃簡化一種方向,而是既有筆劃的簡化,也有筆劃的增添。例如「丁」字,加筆劃成「釘」指實物,如鐵釘、釘子;加筆劃成「盯」指眼睛的動作;加筆劃成「訂」指文書的修補。隨著文化的發展,人們要表示的事物意涵愈來愈多,就把當時既有的字借來互通。借來通去的結果,在一個字上面加了一堆意義。為了怕讓讀者混淆,於是進一步增添筆劃將字義細化。這種做法的重要性甚至比筆劃的簡化更重要。然而中共當初推行簡化字時,就已經將文字演變的方向偏頗地侷限在「筆劃簡化」這一方向上,因此就有「面麵」不分、「干乾幹」不分的結果。
另一方面,中共的簡化字中有許多是學者匠心獨運的「創新」,而不是從民間既有的俗體字或草書、行書寫法演變而來(*草書與行書轉楷書的簡化字有「齐觉绘观将门变为经」等字。參考維基百科《第一批簡體字表》)。例如「縣」之俗體作「県」,「亞」之俗體作「亜」,本已符合簡化原則,但中共簡化字卻作「县」、「亚」。這些神來一筆跳出了該字既有的演變脈胳,也切斷了該字的文化傳承。
我個人以為,若是按照一個正常且合理的中文字演變途徑,那麼從現代穿越到古代的中國人,不應該有那麼多字看不懂。
中文字的文字書寫結構,基本上從隸書演變到楷書時就大致固定了,故今日以楷書寫法為正體,歷朝歷代在筆劃上連寫或省去。但同時,民間仍然流行俗體字、異體字以及草書、行書等寫法。這種情形如同英文字中「印刷體」與「書寫體」並存的情形。在我國(中華民國),這些不同字體寫法是並存的,但中共則是一刀砍掉。
主角不慣閱讀豎排文書
這又是台灣人穿越到古代而不會覺得困擾的情形,因為我們並沒有強制地規定文字要橫排。不管是豎排或橫排,我讀起來都很順。
考慮到古代的書寫工具,古代中國人採用豎排向左書寫閱讀是最有效的方式了。想像一位管家、師爺,左手持簿冊,右手拿毛筆走在庫房中記事,各位覺得這位仁兄要怎麼寫才方便?當然是把簿冊半捲起來豎排書寫文字。又左手持簿,故空白可書寫處便是從簿冊右邊開始。也請參閱《橫寫直寫 向右向左 左翻右翻 沒完沒了》。
如果有人要提「橫排向右是科學的」這種論述,那我說從生物行為科學來看閱讀效率,再考慮到中文並沒有排列方向的限制(*維基百科:東亞文字排列方向),理論上「折行書」才是最科學的排列方式。因為折行書不用換行重新找開頭。別以為換行是小事,做個小實驗就可以證明了。請拿一本書平放在桌面上,兩手平貼放在自己大腿上,每看完一行,就閉上眼睛一秒再張開眼睛看下一行。大約看到一頁的中間,你就會發現自己花很多時間再找下一行。我在學術文獻上看過折行書比較符合人體行為的論述,不過在現實上倒未聽聞有人提議統一中文書寫方向為折行書式。
上面的小實驗,也可以用於測試豎排與橫排的閱讀效率差異。基於絕大部份書籍紙張是上下長左右窄的版面,豎排可以在一行中放入較多的字數,所以閱讀豎排書時, 眼睛的換行動作會比橫排書的次數少。當然這是指純中文字內容的狀況。如果內容夾雜著西方文字與符號,則橫排更為適當。
既然中文字沒有強烈的排列方向限制,可以隨著載體的不同而用豎排或橫排,我覺得這是一種優點,實無必要偏用一種。但我覺得豎排應按傳統習慣由右往左,而橫排應配合西方文字書寫習慣由左往右。
大家都會說官話
古代的士大夫會說官話也就罷了,連目不識丁的販夫走卒也能說官話,這可奇了,真是穿越小說最大的盲點。
所謂「五里不同調、十里不同音」,在現代的中國大陸上尚且如此,我當年去湖南探親祭祖時就深有感受(*湖南祭祖行雜談: 什麼長沙話、常德話、桃源話、寧鄉話。以縣為名,方言眾多,而且差異頗大,不只是口音的差別。長沙人就聽不懂桃源話。),更何況是古代?還有現代的香港也是一個市井小民以方言(粵語)為主的活生生範例。我在網路遊戲「魔獸世界」中,就碰到不少香港的隊友,他們有些只聽得懂普通話,有些連普通話也聽不懂。在現代都有這種情形,在古代只會更嚴重。
所謂官話,基本上以當代當朝開國政要出身與首都所在地為準。漢唐宋等朝,定都長安、洛陽、開封等地,當時的官話屬於河洛話(*近代的閩南語、粵語為其支系,保有河洛話的大部份特徵)。而明清後,定都北京,官話就是北京話。現在的國語(中華民國)、普通話(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北京腔的簡化。
如果主角是穿越到明清時代,那官話大致能通。如果主角穿越到唐宋,那主角根本就語言不通。要知道在唐宋時代,北京所在的幽州還是邊境之地,是否有北京腔都不清楚了,根本沒人能聽懂主角說的普通話。
就算在明清時代,主角也只可能跟士商階級溝通。文字只要寫在紙上就能傳授,語言怎麼辦?古代可沒有留聲機,那些底層生活的平民百姓更不可能花錢請士人來個「口語教學」,所以那些勉強識字的販夫走卒、刀口討活的江湖人士,大多數仍然口操方言,官話只能勉強聽懂。想要那些小百姓跟講官話的主角把酒言歡,難囉。
樂多舊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