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與生育率,我們看的是牲畜還是人?
今日各大報的頭版,幾乎都是台灣生育率連續減少,人口提早負成長的新聞。聯合報:我人口提早負成長 - 總生育率今年破1人,112年人口不增反減
。自由時報:生太少 2023年人口負成長
。中國時報:生太少!民國111年 人口零成長
。
另一方面,翻到內頁,我又看到在不太起眼的版面上,報導全球總人口持續增長,科學家發表研究表示未來恐怕要研發人造肉品,才能防止饑荒。聯合報:防饑荒 科學家研發人造肉
。自由時報:40年後人口達90億 恐需食人造肉
。
頭版新聞顯示區域人口負成長,內頁小版面新聞顯示全球人口成長。從這兩條新聞所顯示的訊息,對制定經濟政策時的影嚮,將視個人觀點而異。
對於養隻狗也要看血統證明書的人而言,區域人口減少時,就要鼓勵生育。因為他重視血統,在此立場之下,唯有鼓勵生育,才能增加相同血統的人口數量。他在制定經濟政策時的思維,大致可比為農場主人思考自己農場的牲畜養殖問題。 當農場的牲畜生育率降低、數量減少時,就會降低農場的經濟收益。農場主人要提高農場的經濟收益,就要提高牲畜數量;要提高牲畜數量,就要提高牲畜的生育率。由於牲畜的好壞與其血統有關,提高生育率也要維持血統。因此,農場經營時必會培養種豬、種馬等配種方式。由於這類決策思維與血統緊密掛鉤,所以我稱這類經濟決策為「種豬主義政策」。
至於我個人的看法,則略有不同。身為一個個人主義者,所謂台灣人、亞洲人、地球人並沒有什麼區別。因此看待人口問題時,我基本上只看重全球人口成長與全球食糧生產不均這兩件事。從新聞中,我看到的是 A地人口減少但食糧生產有餘,B 地人口增加但食糧生產不足。在此情形下,我將把 B地的人送到 A地,或是把 A地的糧食運到 B地。經濟學的說法是「鼓勵移民」與「自由貿易」。
我每次看到將人口統計學與經濟發展掛鉤的論點時,總是相當反感。因為那些論點,在骨子裡就是沾著血統思想,他們就是擺脫不了血統的古老習慣。可惜啊。
樂多舊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