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to use the select(), an I/O Multiplexer
根據《Boost application performance using asynchronous I/O》一文所做的區分,在 POSIX 上的 I/O 處理模式可分為四種。該文所舉的 POSIX AIO API 是晚近較新的處理模式,是 POSIX.1b 基於 realtime system (即時系統、實時系統) 之需求而定的規範內容,其概念是事件驅動模式, AJAX 中的 XMLHttpRequest 調用方式就是這種模式。在 POSIX 傳統上的非同步 I/O 模式 (即 Asynchronous blocking I/O) ,則是使用 select() 來達成。本文將說明這種傳統模式的使用方式。
Synchronous I/O
讓我們回想一下,當我們需要從一個設備中讀取或寫入資料時,我們通常很直覺地使用輸出入函數,如系統呼叫 read() 及 write() 等,而沒有想到先確認目標設備中是否已經存有資料可供處理。例如:
1
2
3
read(fd, buf, len);
write(fd, buf, len);
這是因為系統也很清楚不能預期每次要對設備進行資料的輸出入時,設備裡都剛好有資料可以處理。有太多理由使得系統必須等待設備,因此每當目標設備無法立即處理待輸出入的資料時,系統便會自動擱置 (blocking) 目前的工作,亦即將目前工作的工作進程停在輸出入函數的地方,如 read(), write() 處,等到目標設備可以處理資料時,才結束等待的動作,繼續下一個步驟。這樣的做法很合理,也是大多數程式常碰見的情形,程式一次只需要處理一個設備的輸出入即可,例如從鍵盤取得使用者輸入,從檔案讀取記錄,再寫入另一個檔案,都是一個步驟只需處理一個設備,當這個設備暫時無法處理資料時,自然希望它能自動停在那邊,等資料來到。例如:
1
2
3
4
5
puts("Do you sure? (Y/N):");
if( getchar() != 'Y' )
return;
read(fin, buf, len);
write(fout, buf, len);
上面的程式碼是很典型的設計模式。 Programmer 預期能先從 getchar() 取得使用者的輸入內容後,才開始做 read() ,再做 write() ,系統的動作也很符合設計者的預期,先停在 getchar() 處,等使用者從鍵盤輸入一個字元後,才決定要不要繼續下一個步驟。由於程式碼中的每一個動作,都必須等待上一行的動作結束才會跟著執行,前面的進一步,後面的才能跟進一步,因此這種處理方式被稱為「同步處理 (Synchronous process)」。
不過也有上面的情形無法處理的時候,例如,你正在寫一個使用者對談程式,此時你將有至少兩個資料輸入來源,一個來自本地使用者的鍵盤輸入,及一個來自交談對方的鍵盤輸入,更糟的是,你無法預期哪個設備何時會有資料進入。以下列程式碼為例,說明程式將會碰到哪些典型狀態。
1
2
3
4
5
6
fgets(mystr, sizeof(mystr), stdin);
fputs(mystr, strlen(mystr), hisout);
printf("I say: %s", mystr);
fgets(hisstr, sizeof(hisstr), hisin);
printf("He says: %s", hisstr);
- 當本地使用者尚未輸入一行文字時,本地行程將會擱置在第 1 行 fgets(mystr …) ,等本地使用者輸入。
- 然而當本地行程正在等待本地使用者輸入時,對方的行程可不知道這種情形,且對方比本地使用者早輸入完一行文字。亦即對方比本地使用者更早進行到第 5 行 fgets(hisstr …) 處,等待本地使用者送來的資料。
- 雖然對方已經輸入完一行文字了,但是本地使用者還沒輸入,本地行程仍然擱置在第一行 fgets(mystr …) ,因此本地使用者還看不到對方輸入的內容。
- 結果當本地使用者還沒輸入一行文字前,本地使用者看不到對方輸入的內容。同時,對方也在等取得本地使用者輸入的文字,而無法繼續輸入。
Asynchronous blocking I/O
對於這種情形。在 Unix 系統中的 SVR4 及 BSD 家族,都提供了一個 API: select() ,處理需要同時面對多個輸出入設備時的情形。簡單地說, select() 是一個多重發訊器 (multiplexer) ,可以同時監視多個輸出入設備,並且選出最快能處理資料的設備,讓行程可以順利的進行下一個工作,減少等待的時間。再以剛說的對談程式為例,利用 select() 改寫後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FD_SET(fileno(stdin), &readmask);
FD_SET(fileno(hisin), &readmask);
select(2, &readmask, NULL, NULL, NULL);
if( FD_ISSET(fileno(stdin), &readmask) ) {
fgets(mystr, sizeof(mystr), stdin);
fputs(mystr, strlen(mystr), hisout);
printf("I say: %s", mystr);
}
else if( FD_ISSET(fileno(hisin), &readmask) ) {
fgets(hisstr, sizeof(hisstr), hisin);
printf("He says: %s", hisstr);
}
- 第 1 行: 將 stdin 加入 readmask 變數中,此 readmask 變數將傳給 select() ,告訴 select() 有 stdin 這個設備等著要讀取資料。
- 第 2 行: 將 hisin 加入 readmask 變數中,告訴 select() 有 hisin 這個設備等著要讀取資料。
- 第 3 行: 執行 select() ,此時 select() 將會等待 stdin 及 hisin 兩個設備,並將最快有資料可處理的設備代號,儲在 readmask 中傳回。
- 第 4-8 行: 如果目前有資料可處理的設備是 stdin ,則讀取目前使用者的輸入。
- 第 9-12 行: 如果目前有資料可處理的設備是 hisin ,則讀取對方的輸入。
透過 select() ,程式將可以馬上處理已經有資料到來的設備,而不必枯等尚無資料到來的設備。上述運用 select() 的模式是 Unix 系統傳統的非同步 I/O 處理模型 (Asynchronous blocking I/O) ,然而 select() 雖然是一個具普遍性的 API ,在 SVR4 及 BSD 中都有提供,但卻是一個行為多變的 API ,在不同系統間存在不同的行為表現。 select() 的原型及其行為異同如下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 According to POSIX 1003.1-2001 */
#include <sys/select.h>
/* According to earlier standards */
#include <sys/time.h>
#include <sys/types.h>
#include <unistd.h>
int select(int maxfd, fd_set *readfds, fd_set *writefds,
fd_set *execptfds, struct timeval *tvptr);
FD_CLR(int fd, fd_set *set);
FD_ISSET(int fd, fd_set *set);
FD_SET(int fd, fd_set *set);
FD_ZERO(fd_set *set);
共同行為
- maxfd 表示放入三組 fd_set 中的設備代號中,號碼最大的那個再加 1
共有幾個設備要 select() 處理,這樣 select() 才方便決定它要探詢的設備範圍。 - readfds 儲存要處理的輸入設備的檔案描述詞的集合。
- writefds 儲存要處理的輸出設備的檔案描述詞的集合。
- execptfds 儲存有突發狀態發生的設備的檔案描述詞的集合。
- tvptr 表示要求 select() 等待的時間。
- 在回傳值上,當有錯誤發生時,回傳 -1 並設定 errno 的值。當超過 select() 的等待時間時,回傳 0 ,表示處理逾時。當有設備可以處理時,則回傳大於 0 的值。
各平台間的差異
- 在 BSD 上,如果同一個檔案描述詞在兩個檔案描述詞的集合都可以處理時(例如 readfds 及 writefds) ,則 BSD 將回傳 2 ,表示有兩個設備可以處理了。而在 SVR4 上,永遠只回傳 1 ,視為一個。
- 在 BSD 系統中, tvptr 的內容,被視為唯讀的,當 select() 回傳結果後, tvptr 的內容不會被改變。即使 select() 是被 signal 所中斷,系統也不會改變 tvptr 的內容。在 Linux 中 (不是指 SVR4 ,我不知道 SVR4 是如何處理 tvptr 的) ,則會改變 tvptr 的值,將可等待的時間減掉實際等待的時間,所得到的剩餘時間存在 tvptr 中回傳。這個做法在碰到 select() 被 signal 中斷時,是相當有用的。
- 在 winsock 中, maxfd 沒有意義,純粹為了相容 unix 系統而存在。
通用性 select() 使用模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struct timeval timeout;
#if !defined( LINUX )
time_t lasttime;
#endif
/* 在 LINUX 系統中, lasttime 不需要用到,下面會說明 */
#if !defined( LINUX )
lasttime = time(NULL); /* 保存目前時間(秒數) */
#endif
timeout.tv_sec = nsec; /* 設定要 select() 等待的時間 */
timeout.tv_usec = 0;
while( some_condition ) {
rc = select( nfds, &readfds, &writefds, &execptfds, &timeout );
if( rc < 0 ) { /* 有錯誤發生 */
if( errno == EINTR ) { /* 被 signal 中斷了 */
/* 扣掉已經等待的時間後,再繼續呼叫 select() 等待剩餘的時間。
由於 LINUX 系統會自動扣掉已等待的時間,所以我們不需要自已動手。*/
#if !defined( LINUX )
timeout.tv_sec -= (time(NULL) - lasttime);
lasttime = time(NULL);
#endif
continue;
}
else
abort();
}
else if( rc == 0 ) { /* TIMEOUT */
. . .
}
else { /* 有設備可以處理 */
if( FD_ISSET( . . . ) ) /* 判斷是哪個設備可以處理 */
. . .
}
#if !defined( LINUX )
lasttime = time(NULL);
#endif
timeout.tv_sec = nsec;
timeout.tv_usec = 0;
/*
雖然已知目前的 BSD 系統不會變更 timeout 的內容,但是不保證未來的
BSD 系統及其他的系統如 SVR 等也不會變更 timeout 的內容,因此還是
再設定一次後,才繼續使用 select() 等待下一個可處理的設備,是比較
可靠的做法。
*/
}
相關文章
First edition: 1998-10-01 [How to use sel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