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 2007-03-19

自由時報對經濟學人去蔣化報導的阿Q評論

權威性期刊《Economist (經濟學人)》日前刊登「Cultural revolution - The fight over a dictator's legacy」一文評論台灣的中正紀念堂處理爭議。自由時報不負我所期待,寫了篇很阿Q 的回應評論「經濟學人去蔣化報導 統派媒體硬拗為文革」。自由時報的政治版一向很阿Q ,這一篇回應也是如此。我懷疑自由時報的記者根本不了解什麼是「文化大革命」。他所知道的文化大革命,或許只是國民黨過去灌輸的偏差印象。因此,自由時報記者看不出經濟學人以「Cultural revolution」為主標題之用意。

好吧,生活不要過得那麼認真,有時就無知阿Q一下吧。改個名拆個牆,有哪麼嚴重嘛?這種事情哪能跟文化大革命相提並論。中共搞文革,批林批孔破四舊,拆廟掘墳難以計數;台灣不過拆個圍牆跟銅像嘛。文革時掃除一切牛鬼蛇神、上綱上線對階級敵人鬥爭,還送了上千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台灣正名時,不過在言語上給人戴上紅帽子,說他「缺乏台灣主體意識」、「不愛台灣」嘛。

再遠一點的,中共大躍進期間,「三面紅旗」、「人民公社」等口號不只喊聲震天,還留下了四千萬人非正常死亡的歷史紀錄;台灣的「兩兆雙星」、「大溫暖社會」等口號,跟屁號沒兩樣,嚮完之後啥都沒變,沒人當作一回事,雖然自殺率有點昇高,但沒有任何人餓死。

瞧,台灣這段期間的日子不是過的挺好的嘛。這種阿Q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差點忘了,文革也有改名風:「文革改名风针对的首先是有鲜明个性特点、历史传统的名字,其背后是一场规模宏大的意识形态命名运动。它裹挟着赫赫声势、僭妄的现实性和肤浅的满足感,强烈地暗寓着旧秩序的颠覆和新秩序的建立。“捣毁旧世界,建设新乾坤”的口号此起彼伏。它刺激着年轻人热血沸腾的虚幻想象,成为推搡着他们不知不觉走上越轨之路的强大动力。」

只要對文革的內容稍有了解,不難看出《經濟學人》以「Cultural revolution」為主標題針對台灣近來主體性運動所表達的批判意涵。

樂多舊網址: http://blog.roodo.com/rocksaying/archives/2883179.html

樂多舊回應
yukuan.jiang@gmail.com(York) (#comment-4227999)
Tue, 20 Mar 2007 12:10:26 +0800
所以用「文化改革」或「文化沿革」可能比較切題;
而不是「革命」,更稱不上「大」革命。
你認為呢?
未留名 (#comment-4229239)
Tue, 20 Mar 2007 15:26:01 +0800
呃,若兩字皆大寫作「Cultrual Revolution」時,專指中共「文化大革命」,是專有名詞。

但經濟學人說的不是中共的文革,所以寫作「Cultural revolution」,意涵上仍取文化革命之義。經濟學人上發表的文章風格一向如此,語帶雙關。

不是翻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