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 2007-05-03

資訊委外策略成功的關鍵在溝通

同人 關鍵不在核心,而是在邊界 ()。 kuni 我覺得成敗最關鍵人物是軟體公司派去溝通需求這個人 。我在《Bug 數量與軟體品質控制》中說 甲方接口單位通常是甲方的 MIS ,通常跟乙方一樣是資訊科班出身... 難怪甲方無法參與開發流程,甚至參與後反而成為專案的阻力 。又在《甲方、end-user 與需求落差》中說 基於 Agile methods 強調使用者參與的精神,我更注重使用者在軟體開發的活動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我們的觀點都指向同一個重點,那就是溝通。

當一家企業就資訊系統議題思考分工策略時,我說這時的重點在了解現行業務流程,掌握本身的核心能耐與基礎知識。當企業決定將資訊系統委外時,決定委外策略成敗之關鍵在「溝通」。在執行資訊系統委外策略時,甲、乙兩方(在資訊系統委外專案的契約書中,慣以甲方稱呼資訊系統需求者,以乙方稱呼資訊服務提供者)如何有效溝通,將是此分工策略之成敗關鍵。以台灣的企業型態來看,則甲方通常是由 MIS (資訊管理部門或CIO) 擔任專案的接口單位,而乙方通常是由 PM (專案經理) 擔任接口單位。因此我可以更進一步說,有效溝通的關鍵人物就是甲方的 MIS 和乙方的 PM 了。

有趣的是,依我的認知, MIS 和 PM 應該系出同門,都屬於「資訊管理科系」。按理說溝通時應該不會有觀念的落差。然而實務經驗的落差卻很大。嗯,這說來話可長了,還是就此打住吧。

Thread
當同人說 關鍵不在核心,而是在邊界 時,我著實楞了一下。「核心」一詞顯然是指「核心能耐」,而我又將「核心能耐」與「競爭優勢」劃上等號。如果我把同人的句子中的「核心」替換成等義的「競爭優勢」,這句子就明顯不通了。但我再一細想,就想到同人指的是在執行委外策略時,兩廠商之間 – 也就是「邊界」 – 的溝通課題。只是我以為這類課題是專案管理內容,不是策略管理的內容。又我在其他以軟體專案為主題的文章中已經提過這方面的事,是以本系列文章就略而不提了。
樂多舊網址: http://blog.roodo.com/rocksaying/archives/3117605.html

樂多舊回應
inpines@gmail.com(同人) (#comment-10202209)
Fri, 04 May 2007 08:17:33 +0800
關於"MIS 和 PM 應該系出同門,都屬於「資訊管理科系」。按理說溝通時應該不會有觀念的落差。然而實務經驗的落差卻很大。"的問題,我認為可以用代理理論及交易成本理論來解釋,在〈Stakehilder 意見太多怎麼辦?〉這篇文章中,我曾提過:
邀請對方涉入然後讓他參與規劃代表我們重視他的意見,仰賴他的能力,而這正是 team development 過程的目的,讓 stakeholder 貢獻其所長,key stakeholder 的參與可以提昇其滿意度而降低專案風險,可說是最好的做法。

不過,在實務上,要讓 key stakeholder 參與規劃卻要用些技巧,尤其是當牽涉不同的組織時,感受到跨越到不同 boundaries 時,我們會發現因為對專案有不同的期待與目的時,對方可是不太容易會積極參與的,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交易成本太高,因為信任必須承受風險,Stakeholder 心中可能會出現以下的聲音:

『那是你們應該做的吧,我可不願幫你們背書,到時出問題又說是我的意思!』
PM 與 MIS 可說是兩方組織所委託的代理者,但當存在資訊不對稱與利益衝突的情況下,就會發生代理問題了。因此,解決問題的關鍵其實在於如何讓雙方體認到大家其實是命運共同體。
未留名 (#comment-10372649)
Fri, 11 May 2007 17:12:42 +0800
我曾經以為 MIS 和 PM 系同出門。後來發現我錯了,實際狀況並非如此。我的經驗是 在傳統升官發財的思維下,有點能力的 programmer 多數依「Peter Principle」升遷 PM 或系統分析人員。在我看來,國內的 PM 多數是從資工等技術體系出身。與 MIS 並非系出同門... 繼續閱讀《續談資訊委外策略的溝通交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