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 2023-07-31

K島歪串日常:經濟思想史軼事,資本論其實沒寫完

其實資本論根本沒寫完w

我記得熊彼得吐槽馬克思出版資本論第一卷後,讀了邊際理論,然後資本論剩下的內容就寫不下去了。 ps.馬克思學的是李嘉圖的古典理論

No.29651168
這我倒是第一次聽說,所以馬列信徒的聖經根本是個沒寫完的破書嗎www
「關於我寫到一半寫不下去的理論半成品被野心革命家當作革命聖經放送這件事」

資本論未完成原因的推論

  • 1867年馬克思出版資本論第一卷。
  • 1870年經濟學邊際理論革命。
  • 1883年馬克思過世。
  • 1885年恩格斯接手整理後出版第二卷。

馬克思生前只寫了資本論前三卷,第四卷是手稿。 但生前只出版了第一卷,然後經濟學邊際理論興起。 馬克思讀過發現自己的理論大有問題,就沒有繼續出版第二卷。 一直到過世都修正不了自己的資本論。

後世的馬克思思想學者,為了對抗邊際理論,硬著頭皮在這部未完成品上增磚添瓦。

在經濟學界,馬克思的資本理論是過時品。 不過他建立的基於 class (階級、族群、分類) 的社會研究分析方法還是保留了下來,成為”社會學”的主要研究工具。

我前面說熊彼得認為馬克思因為邊際理論興起而寫不完資本論。我後來為了確認記憶,快速翻找了書櫃上的經濟學書籍 (翻到第十本就沒有繼續找下去了)。只在龐巴維克和米塞斯的書中看到這個說法,米塞斯是最直接的。

他們說馬克思的資本理論基礎源自李嘉圖,但馬克思不能調和論述矛盾,而邊際理論更好的解釋了這些問題。 由於熊彼得和米塞斯都是龐巴維克的學生,他們對馬克思的評論很接近。或許我因此把他們的話語混淆了吧。

我找到的書籍內容引述於下:

馬克斯為他自己製造了一套資本概念,這是依照他的理論內容所指定的規格預先裁剪好了的。大家都知道,馬克斯把利息當做資本主義犧牲了勞動者而剝削得來的「戰利品」。他異常重視這項剝削因素,所以把這因素混合在他的資本概念之中。他所認為的資本祗是一些生產工具,而這些工具在資本主的手裡是「用來作為控制與剝削勞動者的手段的」。然而,同是這些工具,如果在勞動者的手裡却不能成為資本。
龐巴維克 - 《資本積極理論》(Positive Theory of Capital), 29頁

馬歇爾(Alfred Marshall)反駁馬克思的勞動價值學說:
所有的剩餘價值都來自勞動的假設,已經把他們最後要假裝用它來證明的結論視為理所當然。他們沒有試圖證明它;而它也不為真……
馬克思在命題當中所謂的科學基礎,差不多只是一系列繞著圈子的論證,無法說明利息的存在,以及利息在經濟上的正當性,而這個結果已經潛伏在前提裡了。
Todd G. Buchholz - 《經濟大師不死》, 203-204頁

他(馬克斯)是傾倒於英國古典經濟學理論體系而深信其顛撲不破的。……
他自己的那些經濟觀點,不過是李嘉圖理論的一個斷章取義的翻版。當傑逢斯(Jevons)和孟格爾(Menger)在經濟思想方面開一個新紀元的時候,《資本論》第一卷已在前幾年出版,可是他一生的事業(作為一位經濟學著作家的事業)也就完蛋了。馬克斯對於邊際價值理論的唯一反應是拖延《資本論》後半部的出版。它們的出版是在他死了以後的事。
米塞斯 - 《人的行為》(Human Action), 134頁

許多學者—又以熊彼得為最—認為李嘉圖對經濟史的影響力被過於渲染誇大。「如果馬克思和列寧的半身像值得陳列在革命英雄紀念館中,那麼在他們背後該豎立一尊李嘉圖的雕像。」
高伯瑞 - 《另眼看經濟》(Economics in Perspective: A Critical History), 92頁

馬克思不是馬克思主義者

有島民提到馬克思自認不是馬克思主義者這件事。

No.29651235
所以馬克思才會說「如果是這樣,那我就不是馬克思主義者」
資本論是聚焦在資本家跟工人的關係
結果後面為了鼓吹革命,革命分子發現家鄉根本沒有工業化
然後就魔改一套農奴vs地主的對應版本
不要說什麼聖經,一堆自認是共產主義者的大概根本連資本論的原文都沒看過

馬克思在世時,就已經和馬克思主義者分道揚鑣。 馬克思主義者視資本主義為洪水猛獸;然而馬克思本人極度頌讚資本主義,並認為資本主義是社會主義必要的前置階段。

《資本論》分析資本主義內部資本家與勞動家的矛盾,並試圖講述過渡到社會主義階段的方法。 但這部著作並未完成,論述中包含著自相矛盾、難以調解的內容。於是後世的馬克思主義者各自增磚添瓦,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那一部份。

熊彼得評論馬克思「在馬克思的文章中,為原本冰冷的經濟學理論注入一股熱情洋溢的文字,而使得原本冰冷的理論散發出高溫。」馬克思的讀者對於他這些熱情洋溢文字的涵義經常有不同的見解,而且同樣可以從中找到各自希望的答案。
高伯瑞 - 《另眼看經濟》(Economics in Perspective: A Critical History), 147頁

馬克思故意不把食譜留給未來的餐館。沒有了食譜,馬克思主義的統治體系在政治上就如同香腸:是一種廉價的方法,把委員會的目標擠入一個可以餵飽其他人的模子裡。
Todd G. Buchholz - 《經濟大師不死》, 167頁

共產革命為何吸引知識份子

最後有位島民說到:

No.29651634
實際上蘇聯輸出共產革命後有更多的知識份子加入
因為列寧提出的那一套太對太多人的胃口了
特別是那種不得志 或者是希望改變世界的知識分子
加入共產黨 成為領導人類邁向烏托邦的菁英
不加入 你就是只配聽菁英指揮的平凡人
多吸引人的說法
列寧成功的將原本的理想主義的共產主義變成極權統治的基石

這段說法太合我的味口了。海耶克 (Friedrich August Hayek) 在《不要命的自負》一書中,一再批評這種心態。 例如:

真正在散播這些理念的那些人,那些營造理性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抬轎者,並不是著名的科學家。他們反而大都是一些所謂的「知識分子」……
這些人在科學殿堂門外的迴廊,吸進了一些道聽塗說,便自詡為現代思想的使者;便自認為在知識和道德實踐上,比那些仍然看重傳統價值的人們要高上一等
海耶克 - 《不要命的自負》(The Fatal Conceit),79頁

引用書籍出版細項
  • 龐巴維克 (Eugen von Böhm-Bawerk),《資本積極理論》(Positive Theory of Capital),趙秋巖譯。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民國五十七年初版。
  • 米塞斯 (Ludwig von Mises),《人的行為》(Human Action),夏道平譯。遠流出版,民國八十六年初版二刷。
  • 海耶克 (Friedrich August Hayek),《不要命的自負》(The Fatal Conceit),承立平譯,謝宗林校。遠流出版,民國八十四年初版一刷。
  • 高伯瑞 (John Kenneth Galbraith),《另眼看經濟》(Economics in Perspective: A Critical History),徐鋒志譯。智庫出版,民國八十六年初版。
  • Todd G. Buchholz,《經濟大師不死》(New Ideas from Dead Economists),馮勃翰譯。先覺出版,民國八十九年初版。
K島歪串日常。歪串是K島的一環。 很多動畫與漫畫作品在K島的討論串中,常常會偏離主題,延伸到其他方面的知性討論。 我發的內容,有些會被我保存起來。我想當原串消失後,或許會把它們當作閱讀心得整理發到部落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