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 2002-10-23

舊金山行記~~完美的廠商

事值我思索著廠商理論以及財產權理論時,我在美國舊金山,看到了臺灣沒看到的事。也讓我更加相信我思索的方向並沒有錯。

I.

街頭表演者照片

圖片中顯示的是一個廠商,我視之為一個完美的組織;或者是用 Charles Handy 的比喻,這是一個「跳蚤」。看不出這是一個什麼廠商嗎?這是一個音樂廠商,桌子上放的是音樂光碟,而左下角的三角錐上,則寫著該廠商的網際網路網址。用一般的說法,這是一位街頭表演者。

為什麼我認為這是一個完美的組織呢?因為這個組織不需要管理階層以及管理學的介入。

II.

從管理功能來看,一般人所稱的五種管理功能,存在於這個廠商中嗎?

生產?我看不出有生產管理介入的必要。行銷?還保留著。在廣場上公開表演,設立 .com 網站,皆是行銷行為。人事?只有一個人,我實在看不出有人事管理介入的必要。發展?創作就是發展,這也保留著。財務?我也看不出有財務管理介入的必要。

而 Peter F. Drucker 在《管理的實踐》一書中說:「企業有兩種 - 而且只有兩種 - 基本的功能:行銷和創新。」,只有行銷和創新是生產性功能,其他的功能都是成本。如果依此觀點來看,則這個廠商只保留且僅需專注於行銷和創新這兩種企業功能,而其他功能所代表的成本都已經被降低到趨近於無的程度了。所以這是一個完美的廠商。

III.

市場是不自覺力量的協調、統制機制;而廠商 (組織) 則是自覺力量的協調、統制機制。在不自覺力量的市場之中,廠商就是位於其中的孤島。在一般的經濟理論中,廠商不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個人」,而是一個模模糊糊的角色或圖表 (shadowy figure) 。

然而這是一個由「個人」所形成的廠商。廠商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個人」,而不是一個模模糊糊的角色或圖表 (shadowy figure)。由於組織與個人是一體的,故一般的經濟理論可以適當地分析其行為;從經濟理論來看,這樣的廠商是完美的。

IV.

由於廠商這座孤島形成的原因是因為存在交易成本,故再從交易成本的角度來看。

組織中的內部交易成本呈邊際遞增;每多增加一個人,邊際內部交易成本就會遞增。這有很多的原因可以解釋:

其一:每多增加一個人,組織內部的溝通行為發生次數就會呈邊際次數遞增。增加第二個人時,溝通行為次數增加 1,但增加第三個人時,溝通行為次數增加 2 ,增加第四個人時,溝通行為次數增加 3 ,每多增加一個人,溝通行為次數就增加地愈多。

其二:溝通行為會因為編碼者與解碼者認知的上差異而發生疏失,也會因為傳遞過程中的噪音而干擾訊息的內容,這些疏失與干擾都會增加組織在內部資訊搜集上的成本。這些疏失與干擾所帶來的內部資訊搜集成本,也會隨著組織內部人數的增加而遞增。

溝通行為次數的邊際遞增趨勢以及內部資訊搜集成本的邊際遞增趨勢,可以說明內部交易成本為何呈邊際遞增。

然而在這個廠商中,因為只有一個人,故內部交易成本幾乎不存在。由於這個原因,我們現在僅需再討論外部的交易成本,亦即在市場中進行一項交易的成本。

從該廠商生產所需的工具和資源來看,可以發現幾乎所有的資源,如琴、喇叭、CD等,都可以透過市場機制協調生產,只有他那顆腦袋不能透過市場機制取得,而那顆腦袋中的知識,正是負責運作行銷與創新功能的生產工具。

除了那顆不能再細分的腦袋 (那不能再細分的個人) 以外的生產工具與資源,都由於市場範圍夠大、生產者夠多,使得在市場中進行一項交易的成本趨近於零,故能夠輕易地透過市場機制取得。可以透過市場協調生產幾乎所有需要的生產資源,而不需透過組識這個相對較無效率的協調機制。

References (Books):

  • 查爾斯.韓第 (Charles Handy), 大象與跳蚤 (The Elephant and the Flea), 天下文化出版
  • 彼得.杜拉克 (Peter F. Drucker), 管理的實踐 (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 中天出版
  • 查爾斯.林布隆 (Charles E. Lindblom), 市場不只一隻手 (The Market System), 新新聞出版
  • 寇斯 (Ronald H. Coase), 廠商、市場與法律 (Firm, Market and Law), 遠流出版
  • and more but you don't want to read. Because they all are economics books.
樂多舊網址: http://blog.roodo.com/rocksaying/archives/259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