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 2002-12-18

管理學的起源

依 John R. Commons 之區分,古典經濟學中的價值與資本概念經過三個歷史階段的演變。這三個階段的成果可分別稱之為「工程經濟學」階段、「國內經濟學」階段與「制度經濟學」階段。這三個階段的內容,分別被加以討論,而衍生出近代管理學。

制度經濟學(制度經濟學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之經濟學名著翻譯叢書第六十五種,民國六十年十一月再版) by John R. Commons

PAGE.109

價值與資本概念已經過了三個歷史階段,我們可以按照每一階段在今日所留下的實際成果而稱之為「工程經濟學」階段、「國內經濟學」階段與「制度經濟學」階段。

「工程經濟學」階段創始於李嘉圖 (David Ricardo),完成於馬克思 (Karl Marx),最後由泰勒 (Frederick Taylor) 將其歸納於「科學管理」之中。彼得.杜拉克 (Peter F. Drucker) 在其著作中認為,科學管理的概念,為近代「管理學」之源起。

"真正了解馬克思經濟學說的起點,乃在認知馬克思曾是李嘉圖學派的理論家", 熊彼得(Schumpeter),《經濟分析史》或《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Marx had a master then? Yes. Real understanding of his economics begins with recognizing that, as a theorist, he was a pupil of Ricardo.
-- Joseph A. Schumpeter,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Chapter III, HarperPerennial edition published 1975, pp.22
在這種經濟學裡所用到的「價值」與「資本」概念是「使用價值」,或是說,商品與服務的工藝品質,其每一單位的價值並不因需要或供給的變動而增減,這是隨著勞動的數量與產生價值所必需的技巧而增高,隨著折舊、磨損或耗用的數額而減低。「使用價值」又因文化的嬗變而有高下,例如弓箭因火藥或炸藥的發明而退讓,或是襯著箍圈的女裙因時尚風退而化為無用之類。正因為有這一類發明或時尚方面的變動,所以使用價值又可以稱之為「文化價值」,在廢棄與發明這兩種情況之下的價值。假如把使用價值貯藏起來以供未來更進一步生產之用,這種貯藏價值就是按照古典意義解釋的所謂「資本」(此「資本」概念是「古典學派」的意涵;與近代「資本」概念的意涵有所不同。)。我們稱之為「工藝資本」;係屬使用價值一類的性質。

「使用價值」或「工藝資本」係由勞動所產生—這便是馬克思用「社會所必需的勞力」這個名稱提出來的「手工勞動」、「心理勞動」、「管理勞動」的集合體。倘使將其簡化為衡量尺度,這就變為科學的尺度。這種衡量方法是泰勒這位工程師的成功,他和他的門徒把產生使用價值所必需的三種物質衡量予以系統化:第一是物質的數量,例如「蒲式耳」或「噸」;第二是物質的品質,例如「第一級」或「第二級」;第三是生產使用價值所需的「每單位工時數」(man-hours per unit)。

工程經濟學在工時的這個複合名稱之下採納了時間因素,其所產生的成果是「效率」概念,在現代的工程與農業學院裡,「效率」這門科學也已經成為專門化。

「使用價值」,在《國富論》一書中, Adam Smith 指出價值又分為「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使用價值」便是效用,「交換價值」便是價格。但古典學派所稱的效用,其實僅指「總效用」的概念,而沒有邊際效用的概念。因此古典學派一直不能成功地將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聯繫起來。水與鑽石的矛盾:水的使用價值很高,但其價格(交換價值)卻很低。

The word VALUE, it is to be observed, has two different meanings, and sometimes expresses the utility of some particular object, and sometimes the power of purchasing other goods which the possession of that object conveys. The one may be called "value in use;" the other, "value in exchange."
-- Adam Smith, The Wealth of Nations, Book I, Chapter IV, 2000 Modern Library Paperback Edition, pp.31

PAGE.227

近一百五十年來的經濟理論對於如何以適當地位給予人身服務的這個問題始終感到困惑。假如這種服務是使用價值,則除用金圓計算外我們又怎能加以衡量呢?……這一個半世紀的理論引用了種種的概念與設計,希望能使人身服務的功效與「生產」勞動的功效在使用價值的一般概念之中同化。有一種概念是「平均人工時數」(average-man-hours),這是馬克思所提出,而在科學管理的理論中達到了精確的程度。另有一種概念是以人工時數計算的「間接」勞動(overhead labor)。

這段話講白一點就是「如何同工同酬?」。此書約略完成於1920年代,即便如此,80年後的今天,這段話依然適用,因為管理學者仍對此困惑不已。對於體力勞動者,可以簡單地用人工時數計算工酬,但對於技術勞動者、管理勞動者或知識勞動者,又該如何衡量呢?

PAGE.228-229

馬克思把洛克與亞當斯密所暗示的勞動力加以闡發,認為這是手工的、心智的與管理的力量。如果要把這種力量講得精確些,我們可以將其化解為動作名詞,這麼一來,手工力量就是指運用神經、肌肉與骨骼使一個人的身體或其他物體稱體的力量而言。說得更恰當些,這是物質的力量,而不是「手工」的力量。這是以直接的衝擊來移動事物、自我或別人的一種物質力量。

但心智力量則是直接的移動某些物體,使其運用本身的物質強迫力,而間接的在一個遠隔的空間或未來的時日移動其他事物的力量。工具、機器、原動機、飛機等都是起因於心智力量。

如果把管理力量也用動作名詞來講,這就是移動別人而使其運用物質、心智與本身的力量以移動其事物或人的一種力量。

合併起來講,這三種力量可以更恰當的稱之為人力,實際上,這就是洛克、亞當斯密與馬克思用勞動這個名詞的意義。惟有人力纔能增進使用價值的豐富以及國家的財富。

然而這種人力的最大產能卻是起因於「分工」,分工可以容許專業化,分工必需有交換。亞當斯密的全部作品所論述的是以各式各樣的分工使產能增強,從工場的劃分開始,演進為工業的、區域的與國際的分工,無一不需要產品的交換。

「勞動」labor/labour, 在經濟學中,這個字的意思是廣義的勞動,不僅僅指 muscle 。唯近來多半已將 labor 與 muscle 劃上等號;將 labor 狹義地界定為 muscle 的錯誤,可由這句話佐證:「我們雇用你的肌肉,但不雇用你的腦子」。為便於理解,近來多半以 work-force 取代 labor 一字。

Adam Smith 的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開頭前三章便是論分工(Of the Division of Labour)、分工的起源(Of the Principle which gives Occasion to the Division of Labour)、分工受限於市場範圍(That the Division of Labour is limited by the Extent of the Market)。或可見《亞當斯密分工三步舞曲》。

樂多舊網址: http://blog.roodo.com/rocksaying/archives/259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