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論、演化論與賽局
在寒山石徑之《演化論、創造論及賽局理論》中敘述演化論與創造論(上帝造物論)之間的科學爭議,並提到賽局理論如何解答此問題。
賽局理論經過電影《美麗境界》而聲名大噪,然而賽局理論並非 John Nash 之原創理論。1838年, Cournot 已經發表過相同內容。他們發表的內容,正式稱為 "Cournot-Nash equilibrium" 或 "Nash-Cournot equilibrium" 。而經濟學者更早在 Nash 之前就已經運用著行為選擇的動態模型。芝加哥學派的 G.J Stigler 在其著作中說恭喜 Nash 重新發現 1838年的數學模型。奧地利經濟學派在此方面著力尤深,如 Karl Mengerl, Oskar Morganstern (See also: Austrian marginalism and meta-economies, Nash_equilibrium, Rationality and Game Theory, COURNOT, BERTRAND, AND MODERN GAME THEORY)。
另一方面,演化論也是一種賽局理論,近來學說已經指出演化論是一種更複雜的演化賽局。以創造論者所舉之孔雀尾羽之例而言,創造論者以為尾羽華麗但累贅,不利生存,一無是處。進而推論孔雀是上帝為了增加這個世界的美麗而創造。然而從演化論來看,如果孔雀現在依然仍夠存在,那麼孔雀的尾羽必然在孔雀之物種存續功能上發揮了某些功用,而不是「一無用處」。「一無用處」是創造論者未經檢驗的直覺反應,亦可說是認為華麗事物必定華而不實的偏見。未必符合事實, 稱不上證據。若具備基礎的機會成本與交易成本概念,再實際觀察孔雀的生活行為,不難找出孔雀尾羽之用處,進而理解其為何利於孔雀之生存演化。
樂多舊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