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誰將勞工當猴子
針對基本時薪調整方案,行政院勞委會提出基本時薪95元,並由政府補貼雇主10元的配套方案。我立刻想到一句成語形容此事,即「朝三暮四」。
朝三暮四,典出《莊子.齊物論》。有一位養猴人,對他馴養的猴子說「我早上餵你們一隻3個橡樹果實,晚上餵4個橡樹果實,如何?」眾猴聽了很生氣。於是養猴人改口說「那早上餵4個橡樹果實,晚上餵3個橡樹果實,好嗎?」眾猴聽到早上的數量變多了都很高興。可是若把數量加起來,其實每天都只能吃到7個橡樹果實,並沒有差別。
行政院勞委會提出的補貼方案,補貼雇主的10元,實際上還是來自勞工繳納的所得稅。政府現在是用預支的手法,先支付10元給勞工,於是薪資從85元變成95元。但所得增加,要繳的所得稅自然也增加。等勞工要繳所得稅時,這預支的補貼薪資還不是照樣從勞工口袋裡摸出來放回國庫?
這薪資補貼方案,把朝三暮四改成朝四暮三,以為這樣就解決問題了。若非主事者是猴子,就是主事者把勞工當猴子了。
另一方面,從貨幣政策著眼,則這種薪資補貼方案將導致「通貨膨脹」。
例如政府在實施薪資補貼方案時,堅持不加稅,那補貼的額度勢必會從提高貨幣供給量著手。講白了,對每位勞工,政府都多印一張同面額的鈔票加入他的薪資袋中。稍有貨幣理論知識者應該知道,這必然將發生通貨膨脹。參考辛巴威的實例: 拿鈔票擦屁股。不是錢多,是通貨膨脹。
我舉個簡單的例子說明。假設現在有一商品 X ,其數量 Qx = 100 。市場上的需求者超過100人。不必多,設有101人。且每個人所得相同,都只有10元。則 X 的價格 Px = 10 元。因為一個只願出9元的需求者必定爭不過那願出10元的需求者。在供少於求的情形下,每一個 X 商品必定都以需求者所能支付的最高價格(10元)賣出。
當政府以提高貨幣供給的手段補貼每人10元薪資後,每個人的所得都提高為20元。若以為這表示一個人可以用10元買兩個 X 商品,那就太缺乏經濟知識了。從上面的價格推導(也就是價格理論)可知,當每個人的所得都提高時,只願出10元的需求者必定爭不過那願出11元的需求者;願出11元的需求者又爭不過那願出12元的需求者。以此推算,最後只有那願意付出全部所得20元的需求者才能買到 X 商品。每一個 X 商品仍然以需求者所能支付的最高價格(20元)賣出。
在上例中,透過提高貨幣供給量增加名目所得,而商品價格 Px 跟著名目所得增加,故實質所得不變 - 每個人仍然只能買到1個 X 商品。這種經濟現象就是「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不是單純實質所得不變的問題,其嚴重性出在期初與期末的時間差。若月初 時,一天三餐只要100元,同時我找了一份月薪3000元的工作。這預估我下個月30天,每天都有三餐可吃。但是在這一個月中發生通貨膨脹,物價(名目價格)上漲一倍,亦即一天三餐要200元才夠。那麼當我月底領到3000元的月薪時,我下個月每天將只能吃一餐半。喔,事實上發生這種高通膨現象時,不用等下個月,我這個月就要開始餓肚子了。
樂多舊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