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 2007-06-02

管理者的管理績效,應該看員工的平均工時

喲哪桑的《管理者的工作時數》引述了一個評量管理者能力的方法,即「優秀的管理者,其工作時數必然長;因此,我們可以把管理者的工作時數,當做其績效衡量的指標之一」。

我說這個指數不準。當你要量自己的身高時,怎麼可以拿自己的手臂去比呢?要拿別的基準物才準。我說把工作時數的對象換一下才對。我評量的方法是,看管理者底下的工作者的平均工作時數來決定管理者的績效。

假設同一批員工,先後在2位主管手下做同樣的事。在第1位主管手下,每個員工天天都準時下班,還能提早整理桌面、聊天打屁(平均工時<8hr)。在第2位主管手下,每個員工天天「基於工作責任」多做1~2小時工作,連喝下午茶的時間都沒有。

不必計算什麼東西,我們就能評量哪位主管的管理績效好。把員工當成管理者的 reflection ,觀察員工,我們就能評量管理者的績效了。

相關文章
樂多舊網址: http://blog.roodo.com/rocksaying/archives/3387351.html

樂多舊回應
未留名 (#comment-10735475)
Sat, 02 Jun 2007 20:51:48 +0800
說的真好,非常認同!!
這也讓我想到之前聽朋友說的, 因為公司制度問題, 員工都不會比主管早走, 且一定都會留到晚上八點後才敢下班...
如此一來就算工作完成了也得在公司虛混到八點才敢走...
真不知道這些主管腦子裝什麼...
未留名 (#comment-10743461)
Sun, 03 Jun 2007 11:10:03 +0800
呵呵 直覺覺得是第一種情形的管理績效好.

在公司常常看到一種情況,某個部門底下的員工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甚至超時加班,這樣是顯示主管有再花時間管屬下,但是以整體績效來說,是否該考慮主管錯誤的決策與領導造成了部下的工作效率不好.

我覺得在管理上的指標採取必然發生的情況當指標是不一定恰當的(大多數的人都會以表象的必然結果當作是績效指標,但錯誤的指標反而會影響整體效率,例如評量公車司機的績效,認真的司機應該不會偷懶,所以完成的趟數一定比較多,但這樣的指標反而會使的司機開快車之類的負面情況)

人往往會去以標準為目標,盡力的去達到,不一定會去考慮長遠的未來.
jonathan.speaking@gmail.com(喲哪桑) (#comment-10763003)
Mon, 04 Jun 2007 12:20:30 +0800
石頭成,你知道嗎?看了你的評論,我第一個念頭是,當天你也坐在台下聽葉茂林學長的演講嗎?聽完演講,反覆推敲,我覺得學長指的是管理者個人的工作時數,然而,我也問了幾個同在現場聽演講的人,他們卻一致認為應是整個部門的平均工作時數,而非管理者自己。 管理者的工作時數,與員工的平均工時
未留名 (#comment-10768679)
Mon, 04 Jun 2007 20:01:10 +0800
我雖然不是一個管理著,但我覺得「管理者的管理績效」在於產出的成果。
員工平均工時增加了,公司要多附出什麼嗎?加班費、水電費、員工離職率?
另一方面來說,平均工時增加,專案有提前完成嗎?品質有更好嗎?
所以我認為其績效在於產出的成果,或是「感覺」。或是是否達成年初設定的目標。
pastergogo@yahoo.com.tw(John) (#comment-10793267)
Tue, 05 Jun 2007 13:44:45 +0800
微言淺見,我覺得績效跟一個職務或職掌上的任務質量認定有關
每一個位子盡有不同的標準,知識型工作者、勞務型工作者、社交型工作者,皆所不同,拿最後一型來說好了,搞不好看你一週陪多少廠商去x店待幾晚到幾點就是你的績效之一(kidding),所以若不想靠感覺,還是好好的把工作內容定義好跟目標設好
加班是給能力不好的人或配合公司臨時狀況用的,績效要好不是考靠加班,若一定完成不了要加班表示人力根本不足,該請更多人了吧,大家都是爹娘生的,生命的存在價值不是展現在工時上,讓員工找回生命價值,工時根本不是重點,員工所創造的價值往往會在這時超乎想像...(我雖然是主管但上面還是有人只能盡力實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