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邊際報酬看管理者的管理績效
前一篇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粗略地說明管理者的管理績效,應該看員工的平均工時的理由。
當然,我有更堅實的理由支持我的觀點。而且是有科學性的理由,並非個人感覺云云。我畢竟是個受過專門學術訓練的 MBA ,就以經濟學和管理學的觀點闡述管理者的管理績效,應該看員工的平均工時的理由。
順便回應喲哪桑,喲哪桑開玩笑地問我是不是也坐在台下聽那場演講?嗯,按照我的個性,如果我在台下聽一定會當場吐槽...
當米塞斯 (Ludwig Mises) 在 1920 年代針對社會主義思潮掀起計劃經濟之論戰時,便已經指出企業與管理的工作各自為何。在那個年代,還沒有什麼具體的「管理」概念,人們談的是計劃經濟。計劃經濟的內容,實際上便包含了現在我們所知的所有管理學內容,如組織管理、策略管理、生產管理等等。
米塞斯指出,企業的形成,起於企業家對利潤之追求。為了獲得利潤,企業家不得不努力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企業家除了必須聚合土地、機械、勞工等生產資源,還必須敏銳地接收並且嚴格地服從消費者經由價格機制所傳遞的指令。消費者告訴企業家他們想要什麼、並且選擇能以最便宜的價格滿足他們的企業家。獲得消費者青睞的企業家,才能保有生產資源。「一個富人要想繼續保有他的財富,也只有靠繼續以最有效的方法為消費者服務。所以,生產要素的所有人和企業家,實際上是消費者的受託者,而這受託者每天都有被撤消或繼續當選的可能,因為消費者每天都在繼續投票」。(《人的行為》,第15章第4節 - 消費者主權) 杜拉克 (Peter Drucker) 說「顧客是企業的基礎,並維繫著企業的存亡。唯有顧客才能提供就業機會。也正因為企業能滿足顧客的需求,社會才將生財資源託付給企業。」(《管理的實踐(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米塞斯指出管理者的功能則是幫助企業家功能,在他受託之權責之下,按照自己的意思調整企業內部的資源運用方式以適應市場情況。(《人的行為》) 企業中包含了企業家所獲得利潤所僱用的各種生產資源,有土地、機械、以及擁有各式專門知識的勞工。杜拉克指出,管理者的工作就是有效率地運用這些資源,將知識應用於工作研究上,也就是分析工作、管理工作。其方式就是要決定各種生產資源的配置,特別是那些擁有專門知識的勞工,要讓這些生產資源在最少的閒置時間、最少的工作切換時間之下被運用於產出財貨。具體而言,當生產資源是知識工作者時,管理者的工作就是要排除雜務,使工作者專注本職。(《後資本主義社會》)
綜合以上所言,對於管理者的職責,我們可以定義為「分配各種生產資源活動,令工作者可以在最短時間內達到最大產出」。以此定義,可以得到一個命題:管理者的績效係根據工作者的生產效率而定。
然而,是不是增加工人的工作時間,讓生產數量增加,就是有生產效率了呢?不對。生產數量只是表面上的數量增減,經濟學告訴我們生產效率要看邊際報酬。
在討論邊際報酬之前,先從生理學上看「人」的活動狀態。生理學告訴我們,人的活動狀態並非一直固定不變。隨著連續活動的時間逐漸延長時,身體會疲勞導致活動能力逐漸降低。人體連續活動能力最好的時間,差不多就是8~9小時左右。超過這段時間,活動能力會快速降低。在工作上,活動能力就是工作者能夠持續生產的能力。活動能力逐漸降低意味著每一小時所能生產的產量會逐漸減少。
接著我們回到經濟學的討論。習慣上,我們總是用月薪在計算報酬。然而從生理學的研究結果可知,人的持續活動能力別說一個月,甚至是不到一天的。為了精確計算報酬與產量的比例關係,我們需要取更精細的時間刻度。以「時」為刻度,顯然是粗細適中的。接著按照我們的現實狀況,將月薪平均到時數之後,我們就可以用平均時薪去計算工作者每一小時的產量。當我們這麼去計算時,我們將很快發現增加工作時間可以帶來績效的想法真是錯得離譜。
假設有一名工人時薪100元並使其連續工作。從上述可知,在前8小時左右,每一小時工作時間可帶來的產出與時薪之比例,會大於超過8小時後之比例。令時薪為 p 固定不變 (並設 P = 8p)。令0~8小時之產出數量為 q1 ,令 8~16小時之產出數量為 q2 ,令 16~24小時之產出數量為 q3, 以下類推。由於連續活動狀態下之活動能力會遞減,故 q1 > q2 > q3 > ...
。是以其產出與成本之比例為 q1/P > q2/P > q3/P > ...
。一句話,這叫「邊際報酬遞減法則」,當連續工作時間超過一定時數後,就會處於「規模報酬遞減」狀態,亦稱之為「規模不經濟」。講白了,規模不經濟就是老闆付了同樣的時薪,但是得到的平時每小時產量卻愈來愈少。
喔,我忘了。大部份公司講責任制,有責任但是沒有加班費。即便不算薪資成本,讓員工一直待在公司工作,還是會有水電支出等等固定成本。考量非薪資成本後,依然有規模不經濟的狀態。嗯... 我個人沒聽說有老闆要員工有責任,卻又要員工支付超時工作的水電營運等費用的事情。如果有這種無良老闆,麻煩通知我,我一定要「欽敬欽敬」。
綜合以上小結,一個管理者的績效就看他是不是能夠妥善配置各種生產資源的活動,讓一天的工作量可以在規模經濟之下完成。由於這些生產活動必須由擁有專門知識的工作者參與,而每個人每天活動能力最高的平均時數總是差不多。所以可更進一步地說,員工的每日平均工時反應了管理者的績效。並不是愈長愈好,差不多就是逼近8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