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Austrian View of the Business Cycle
有人說 "The Austrian Model of Business cycle"。嚴格來說,沒有所謂的 Austrian Model 。Model 是數學經濟學家在搞的玩意;對 Austrian School 而言,談的是 Process 。關於 Business cycle 的內容,可參考《人的行為》第20章「利息、信用擴張和商業循環」(Mises著/夏道平譯);線上英文版:《Human Action - Chapter XX. Interest, Credit Expansion, and the Trade Cycle》。Wiki 有一段簡短的說明: Austrian School Business cycle。
Business cycle
奧地利經濟學派的商業循環論述,立基於迂迴生產過程中的資本與利息變化的經濟活動過程。簡而言之,當生產者預估延長目前生產週期[不但迂迴生產途徑的第一步可能使技術上的生產力量增加,並且這途程愈長,則隨以俱來的生產力量也愈強。
(Böhm-Bawerk, 1891/1976, p.125);在實際限度內,倘若吾人願為某項產品等候足夠之長期,則吾人即可由一既定數量之原始生產手段無限增加消費財之產量。
(Hayek, 1931/1966, p.29);較高生產力的生產過程不總是在於它們生產出——用同量的生產要素——較大量的產品。常常是在於它們生產些較短的生產期根本不能生產的產品。
(Mises, 1966/1991, p.602)]後可得之利潤高於資金借貸利率時,便會向銀行貸款進行投資。在迂迴生產過程中,這意味著將資本財投入生產過程使資本財逐漸消耗。隨著資本財逐漸消耗,可借貸貨幣漸少,因而利率漸昇。當利率高於預估利潤時,生產者將停止投資,亦即暫緩延長生產週期的動作。生產者此時需要結束生產週期之現行活動,或說優先產出能立即滿足消費者慾望的財貨,以產出之消費財換取貨幣,再進入下一波的資本活動。
上述所言,略去了許多細節,僅取一部份事例強調資本與利息變化如何反應生產活動的內容。利率如何影嚮生產者之生產前決策,而生產決策後之活動結果資訊,又反饋到利率之中,繼續影嚮其他生產者的生產決策。
按一般的習慣用語,我們將生產者持續借貸投資的期間稱做市場繁榮,將生產者停止借貸並等待產出的期間稱做市場衰退。然而生產者所投資之生產行為並不保證一定能獲利,亦即生產者錯誤投資。是以 Mises 說「我們應該把市面的忽然興旺叫做退步,把蕭條叫做進步。市面興旺是經由錯誤投資而浪費稀少的生產要素,同時也經由過度消費而減少了物資的存量。」 又說「相反地,蕭條是個回頭走的路,走向所有的生產要素都用在使消費者最迫切的慾望得到最大滿足的境界。」(Mises, 1966/1991, p.707)
利率政策與市場機制
利率反應了迂迴生產過程中的資本與利息變化資訊,是生產者判斷生產活動之行動信號(semaphore)[若引用計算機科學之說法,利率是一種壓縮資訊,各程序據之協同它們的非同步動作]。而貨幣政策和信用擴張[信用擴張可喻為「你手上只有一百萬元貨幣,但借了一千萬元給別人」。因為在現代銀行體系與貨幣活動中,存放款動作不需要實體貨幣的轉移,只是一紙記載著數字的票面或是一段包裹著數位資訊的電子封包交換。我向銀行借貸一千萬,只需一紙票面。向其他人購買財貨時,也是一紙票面。其他人再將售貨所得存入銀行時,仍是一紙票面。完全不涉及實體貨幣的轉移。銀行…不僅是用事前的儲蓄來授信,而且也用信用創造額外財源來授信。
(Röpke, 1961/1991, p.130)]等手段,將從旁干擾此信號之可信度,使其不能正確反應迂迴生產過程中的生產活動資訊,從而擾亂各生產者之協同活動。是以奧地利經濟學派並不贊成政府藉由貨幣政策和信用擴張等手段干擾利率。
奧地利經濟學派 - 更正確地說,是Mises觀點 - 藉由信用擴張與商業循環論點,解釋「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Mises, 1966/1991, p.699)
Reference
- Mises, Ludwig von(1991)。人的行為(夏道平譯)。臺北:遠流。(英文版1966)
- Böhm-Bawerk, Eugen von(1976)。資本積極理論(趙秋巖譯)。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德文版1891)
- Hayek, Friedrich A.(1966)。價格與生產(許大川譯)。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英文版1931)
- Röpke, Wilhelm(1991)。自由社會的經濟學(夏道平譯)。臺北:遠流。(英文版1961)
樂多舊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