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文獻可以上推到一百年前
根據最近一年來的金融危機可知,未來五年內的學術市場,經濟學者將大量投入在貨幣金融理論之中。要寫論文,就要往這裡鑽才有搞頭。
但個人在閒聊過程中,卻查覺到有人認為這方面由衍生性金融商品所造成的金融危機,沒有可用的理論文獻。我不認同這種看法。事實上,衍生性金融商品並非今日才有的,衍生性金融商品的相關文獻甚至可以上推到一百年前,也就是在貨幣制度從金本位制度轉向紙幣本位制度(信用本位制度)的時期。「衍生性金融商品」有一個古老的詞彙,其名為「信用創造」。
商業銀行的所謂「信用創造」之所以可能,只是因為短期信用的流通等於貨幣的流通。因此,創造信用就是創造貨幣。對這個神秘而又似乎邪惡的現象要想了解得更清楚,我們再來把支票(或活期存款)和銀行鈔票比較…
如果甲銀行認為10%的準備是適當的,那麼,它只能把存入的現金貸出90%。但是信用擴張的過程並非到此為止,因為這90%也會變成乙銀行的一筆原始存款,於是乙銀行又可把這筆存款的90%貸出。這樣輾轉下去,當這個過程繼續普及到整個銀行體系的時候,放款總額就會高到最初那筆存款額的九倍。這個「銀行業的謎」在於某一定額的現金成為巨額的信用和存款的基礎。
貨幣和信用成為一個東西,其中的複雜性,嚴重地妨礙了經濟安定和幣制安定的達成。
洛卜克,《自由社會的經濟學》,1937/1991
隨著貨幣制度的改變,今日人們的用語和百年前人們的用語有些許錯位。古人口中的黃金,相當於今人所說的貨幣;而古人口中的貨幣,卻是今人所謂衍生性金融商品了。在閱讀那些早期文獻時,有必要注意到用語的錯位情形,才能理確當時人們討論的內容。
最後附帶一提,貨幣問題還有個難關,就在於信用的迂迴生產過程。信用生產結構的迂迴,使得任一信用商品的崩潰,會延遲反饋。例如一年前的次級房貸危機,其真正的影嚮力就延遲了一年才反應(希望它僅止於此)。
樂多舊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