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尚賢使民不爭
LungZeno 在我的另一篇文章中回應:
「不尚賢」用現代用語簡單地說就是「政治中立」,不偏袒任何一方、任何一說,亦即「天道無親」。而政府本質就是當然性壟斷,假若政府貴難得之貨,絕對不堪切想。
點此看全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這句話,在竹簡本、帛書本、通行本中皆無異。 我以為這句話的解釋並沒有太大的歧異,其涵義和「政治中立」的關聯不大。
在《老子》一書中,最接近 LungZeno 所說「不偏袒任何一方、任何一說」的內容,應該是「人之所惡惟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王公與所有人都不親近,制訂法令時不要考量人際關係的親疏。
「不尚賢使民不爭」的意涵,我基本上從下列幾點去解
1. 長短相形、高下相盈
有賢就有愚,「尚賢」就「下愚」,就把人分成上下兩個階級。 一者,人性不願屈居於下,就會去爭上位。 再者,又要用什麼標準去區分上下?這也是紛爭之源。
依種族分,就是種性制度、種族主義,就會有種族歧視。
依出身分,就是封建制度。你爸是領導,你就會是領導;你爸是農民,你就會是農民。永遠不得翻身。
依能力分,實際上就是另一種按出身劃分的封建制度。例如劃分「士農工商」,就意味著讀書的能力比種田的能力高貴,種田的能力又比工匠的能力高貴,工匠的能力又比經商的能力高貴。能力的差異帶來職業的差異,最後又變成身份的差異。
就算到了現代社會,還有很多聰明人妄想要找出用能力劃分人類階級的方法。
在當時,政治結構正從部落社會轉型為中央集權,同時舊有階級制度崩壞。各諸候王公在集中權力之時,也開始形成新的階級制度。「不尚賢使民不爭」這句話當在勸諫王公不要這麼做。
2.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不仁」表示從客觀世界來看,萬物皆芻狗,並沒有天生的優劣之分。 「尚賢」就是以人為制度去劃分萬物優劣,有違天道。
「賢人」並不會生下來時在臉上寫著「我是賢人」這四個字。所謂賢人,都是被人認定的。
撇開我們的馬後砲不談,在歷史上出了名的惡劣政權,其開創者在當時都被人們認為是賢能之人,人們才會把他推上位。共產主義國家的領導人,不也是「偉大英明,一貫正確」嗎?
3. 不要命的自負
聰明人會說《老子》一書充滿了反智思想。《老子》一書確實貶低了那些人認為智慧所應有的地位。 因為那些聰明人被自己的智慧所迷惑,自負自滿地認為自己的智慧可以無所不能。 他們認為自己可以設計出一套完美的制度治理萬民。 他們是牧羊人,而其他愚者只要乖乖地做好羔羊的角色就行了。 《老子》否定他們這種想法,是以他們對此極為不悅。
近代政治制度中的法西斯主義與共產主義都是這種政治想法,其結果就是專制制度。
在近代,自由主義大師 Friedrich Hayek (海耶克或哈耶克) 著有《The Fatal Conceit》一書(台灣遠流譯名「不要命的自負」、大陸譯名「致命的自負」),書中就對這類思想大加撻伐。
在我的部落格中,有幾篇文章提及《不要命的自負》這本書。其中《放不下的知識分子與被擔負的人民 ~ 自負的知識份子》這篇的內容與「不尚賢」和「自由主義」的想法較有相關性。從 Hayek 的著作中,當可窺見自由放任之意。
行政中立
「行政中立」還有後半句,是「依法行政」。後半句就是在解釋前半句。 這句話是要求行政官員按照法律去實行政治。 古代君主出口成憲,君主就是法律。「不違君命」就是古代的行政中立。 行政中立的對象不會是君主。
政治中立
就算是現代採用總統制的民主社會,也不可能要求總統完全中立不表現任何偏好。所謂選舉就是在眾多候選人中,選出一個偏好與相對多數選民相近的總統。這個總統代表相對多數的選民表達他們的偏好。當一部法律由立法機關送來總統面前時,由這位總統的偏好(代表相對多數選民的偏好)決定要不要簽署頒行。總統的決定必須偏袒相對多數的一方。在民主法治社會中,「政治中立」僅要求總統行使的權力不能超過憲法所賦予的內容,而非不偏袒任何一方。
強調一點,偏好是很複雜的,每個人對不同事物的偏好都不相同,構成「相對多數」的成員也總是在變動。所以總統有時候屬於相對多數的成員之一,有時候不屬於相對多數。因此實際上也會出現總統想簽署的法令,民眾跑去抗議的事。這很合理。
樂多舊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