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 2006-12-03

奇怪的題目:消費者願意付多少代價阻止政府實施管制?

今天,我妹妹拿著一道今年高普考的考古題問我為什麼答案是 70 ,然而那題目還真是考倒我了。題目內容如下:

假設檳榔的需求函數是 Q=50-5P , Q 與 P 分別代表檳榔的數量與價格。目前檳榔的價格是 2 。假設政府擬限制檳榔的生產,一旦檳榔的供給減少,價格將上漲至 4 ,則檳榔消費者願意付多少代價,阻止政府實施管制?

雖然我知道 70 這答案是如何計算出的,但是最後一句「檳榔消費者願意付多少代價,阻止政府實施管制?」始終令我百思不解,難以釋懷。這意思是說特定消費者可繳納一定金額 (稅金乎?獻金乎?) 以換取政府撤消某一市場管制政策嗎?這道題目建立在一個靜態模型之上,按照這個靜態模型的設定與題意,原本這一個吃檳榔的人,可以每顆檳榔 2 元的單價買到 40 顆檳榔,而如今為了阻止政府實施管制,這個人每次都要先付政府 70 單位的代價,才能依舊以每顆檳榔 2 元的單價買到 40 顆檳榔。有這種事嗎?唉,這是典型的「黑板經濟學」啊。

大學的經濟學通識課程,我譬喻是用手指頭教小孩子數 1,2,3 和加減運算。但我們終究要把手指頭收起來,用真正的抽象數字計數。一個研究生或經濟系科班生不能繼續用手指頭計數般的方式思考經濟問題,而要用真實世界中的個人行為概念去思考。上述題目出現在選拔政府公務人員的高普考中,豈非把我們的公共政策交給用手指頭計數般的思考方式的人擬定?這題目的內容實在欠佳啊。

相關文章
樂多舊網址: http://blog.roodo.com/rocksaying/archives/2542649.html

樂多舊回應
tong.en@msa.hinet.net(cave) (#comment-16081403)
Wed, 26 Mar 2008 13:11:33 +0800
這可能關係到財產權與管制的議題,說來頗為沉重,在我們台灣短短幾十年的教育養成,比起歐美兩百多年的文化,我們也不免苛責自己太多。
台灣承襲官僚文化有很沉重的包袱,這也是公共選擇批判的最嚴厲的地方,我不太懂什麼經濟學,但如果為國舉才的考試題目如您所分析,那倒也是該反省檢視我國的舉才制度。
新制度經濟學的代表者,不也強調不同的制度下會有不同的經濟效率,至於我個人,我也不太相信官僚主義之下的政府會創造多大的公共利益。如同Hayet所說的"不要命的自負"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