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 2007-01-10

Ludwig Mises 對 Karl Popper 觀感之我見

日前我在《相信我看不到的事物,除非我能證明它不存在》的回應中,針對 Karl Popper 的科學哲學理論做了一番維護。然而這個立場只在其用於自然科學領域時成立。

雖然 Karl Popper 在社會科學領域中也頗有名聲,並因著有《開放社會及其敵人》一書而常與海耶克 (Hayek) 一起被視為自由主義的代表性人物,但具體而言,其研究方法並不適用於社會科學。對於 Popper 的說法,米塞斯 (Mises) 表示 這只是語言上的詭論(Mises, 1962/1991)

[Popper 的說法],以上所講的,很明顯地,絕不適用於人的行為學的問題。在這方面沒有所謂實驗過的事實。這方面的經驗是 (必須一再地複述) 歷史經驗,複雜現象的經驗。這樣的一種經驗,絕不會產生像自然科學所說的那種「經驗事實」。

《經濟學的最後基礎》, page.98

我起初不能理解米塞斯 (Mises) 的論點,直到我接觸了 Karl Popper 和維根斯坦 (Ludwig Wittgenstein) 的思想內容後,我才了解米塞斯 (Mises) 的論點。 Karl Popper 之科學哲學主要面向著客觀實在,而非主觀概念 (從 Popper 和 Wittgenstein 看自然科學哲學與社會科學哲學的分界) 。因此其研究方法與工具是用於觀察客觀實在的工具,其試圖尋找的「規律」,是客觀規律,是指「物體在沒有觀察者存在的世界中的運動規律」。其研究成果也應以自然科學的內容去檢驗。於是乎,一位採用統計力學研究工具的計量經濟學者所作之財務風險模型或任何計量模型,就要問其「實在」為何?它的運動規律符合古典力學還是相對論?

人的行為確實有規律可言,例如「主觀價值理論/邊際效用理論」所言者。但這些規律不是「客觀規律」,人作為一個觀察者,其行為之規律如何客觀?是以人的行為之規律是從個人主觀為心智活動起點的行為準則。

這種學說 [實證論] 不僅沒有想到我們感官的了解力易受迷惘,而且也不知道知覺的所得比感覺的更多,知覺是心的一種智力活動。

我們沒有理由認為,感覺在認識論中的品位比知覺更高。前者是此心從外界事物的察覺中所完成的操作;後者是此心在描述它自己的行程中所完成的操作。

《經濟學的最後基礎》, page.99-100

我知道人們一般並未認知到人所接受的資料,其實都是受到五感所扭曲的感覺資料。英國哲學家休謨 (Hume) 就指出人的行為,必然受限於其「感覺資料」。而現代的生理學家,更能明確說明,「人」此一個體,其「輸出入設備」,用傳統的詞即為「感覺器官」,對客觀事物的感應程度並不相同。亦即,每一客觀事物所發出的資訊,皆經過「感覺器官」的扭曲後,才成為「感覺資料」。(我對 Mises 所言「人心的邏輯結構」的理解)

行為學的一些理論,既不能由實驗駁倒,也不能因為可以應用來製造些新事物而得到確認。這些事實,並不是上述的作者們所發現的,而這些事實正是我們的問題之一面。

《經濟學的最後基礎》, page.99

社會科學所要處理的與問題的,其實是這些感覺資料,是被扭曲過的資料。我們是「在接受主觀性這個前提下,去思考人們如何身處在扭曲資訊的世界中,衍化生成的問題。」(從 Popper 和 Wittgenstein 看自然科學哲學與社會科學哲學的分界)

  • Mises, Ludwig von (1991)。經濟學的最後基礎 (夏道平譯)。臺北:遠流。(英文版 1962)
相關文章
樂多舊網址: http://blog.roodo.com/rocksaying/archives/2636740.html

樂多舊回應
jerycheng@yahoo.com.tw(Jerry) (#comment-17438787)
Sat, 13 Sep 2008 22:42:24 +0800
讀了您的文章 受益良多
經濟背景的我 對於近期次貸風暴導致各國投資機構倒閉感到惋惜
這些投資機構聘請了許多所謂在社會科學領域卓越的金童以及經濟統計學家組成團隊 結果由於忽略了 未來測不準 以及 未來無法預測的 現實,深信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與不切實際的假設模型 對未來的預測一點也沒有用 而落得如此下場
我想給我最大的啟示是,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值得商榷的 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是不同的嗎
這加深了我對Popper思想的信仰 跟您分享
jerycheng@yahoo.com.tw(Jerry) (#comment-17438843)
Sat, 13 Sep 2008 22:51:36 +0800
依照小弟的理解Popper理論並非"因此其研究方法與工具是用於觀察客觀實在的工具,其試圖尋找的「規律」,是客觀規律,是指「物體在沒有觀察者存在的世界中的運動規律」。" 而是依據假設在實證中找尋證偽的證據而反駁並調整假設內容,進而逼近所謂的客觀,但他認為從未有人知道事物中客觀真正到底是什麼。所以對於一些依據歷史所歸納出來的理論是叱之以鼻的,認為那些理論無法經過長期考驗。
小弟初接觸,與您分享
未留名 (#comment-17579743)
Fri, 03 Oct 2008 02:50:41 +0800
Jerry 兄,我同意你對 Popper 理論的見解。

我補充一點。「客觀」,也就是沒有任何觀察者存在的狀況,在哲學中是可以想像與討論的。就如同愛因斯坦最初提出相對論時,也是基於想像的,在當時並沒有多少實際觀察到的事物可以證明相對論。
ps.此處所說的「想像」,是哲學意義上的想像,是我們基於邏輯思辯,在腦海中推演出的形像。

然而,當我們從哲學轉向科學時,我們便面臨了一個絕對無法擺脫的困境:我們本身就是觀察者,因此我們根本不能 "知道" 客觀事物真正是什麼。所以 Popper 的證偽法就以你上述所說的方式去趨近。

另一方面,回到經濟學的角度。請再自問「經濟學研究的是什麼?」 經濟學探索的是一個沒有觀察者的世界嗎?我學的經濟學原理告訴我答案為:「不是」。經濟學最基本的著眼點,就是從「個人」這個個體去觀察世界。經濟學探索的是一個有觀察者的世界。

正因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所探索的目標不同,所以 Mises 才會說:「這樣的一種經驗,絕不會產生像自然科學所說的那種『經驗事實』」。 Mises 所說的「經驗事實」,正是本文所說的「客觀事物」。

最後,你說的「所謂在社會科學領域卓越的金童以及經濟統計學家」,在 Mises 眼中,只是「變種的數學家」。他們既不是真正的社會科學家,也不是真正的數學家。他們其實是一群熟悉數學規則的投機客罷了。
未留名 (#comment-19901491)
Fri, 02 Oct 2009 12:06:40 +0800
遊手好閒的石頭成在下面說的話,都是錯誤的....

============================================
我補充一點。「客觀」,也就是沒有任何觀察者存在的狀況,在哲學中是可以想像與討論的。就如同愛因斯坦最初提出相對論時,也是基於想像的,在當時並沒有多少實際觀察到的事物可以證明相對論。
ps.此處所說的「想像」,是哲學意義上的想像,是我們基於邏輯思辯,在腦海中推演出的形像。
未留名 (#comment-21479991)
Fri, 24 Dec 2010 12:51:38 +0800
有一天,莊子與惠子來到濠水橋上,莊子說:「這些魚兒多麼快樂啊!」惠子聽了,馬上反駁道:「你又不是魚,從哪裡知道魚是快樂的?」莊子不作正面答覆,卻順著惠子的邏輯反問:「你又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惠子則順水推舟,再一次加強自己的邏輯:「沒錯!我不是你,所以我不知道你知不知道魚的快樂;同樣地,你也不是魚,所以你也不知道魚是否快樂。」

我又不是那個主力 怎麼知道他要做到什麼價位
但可如此反駁 誰說不是主力就不能了解主力
那這樣推論不是索羅斯就無法了解所羅斯嗎?
有可能靠運氣猜到他的想法
如何用 KARL POPPER 'falsifiable'來證明不是A就無法了解A的推論 WIKI 'falsifiable' 的解釋 That something is "falsifiable" does not mean it is false; rather, it means that if the statement were false, then its falsehood could be demonstrated. 是否代表一個論點可犯錯並不代表該論點是錯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