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Popper 和 Wittgenstein 看自然科學哲學與社會科學哲學的分界
為了理解奧地利經濟學派的思想,我開始接觸近代西方的科學哲學思想著作。因為海耶克(Hayek) 的關係,一開始從 Karl Popper 著手,但我愈讀是愈不懂為什麼一般人常把海耶克和 Popper 放在一起講,因為海耶克和 Popper 的方法論之相關性並不高,不像一般人熟知的那麼密切 (與他們的友誼相比)。後來又開始接觸維根斯坦 (Ludwig Wittgenstein) 的著作,他的著作就讓我覺得很貼切。
主觀與客觀
所謂主觀資料,就是「感覺資料」(哲學術語)。「 人們一般並未認知到人所接受的資料,其實都是受到五感所扭曲的感覺資料。英國哲學家休謨 (Hume) 就指出人的行為,必然受限於其「感覺資料」。而現代的生理學家,更能明確說明,「人」此一個體,其「輸出入設備」,用傳統的詞即為「感覺器官」對客觀事物的感應程度,並不相同。亦即,每一客觀事物所發出的資訊,皆經過「感覺器官」的扭曲後,才成為感覺資料」
See also: /archives/1322412.html
客觀價值、客觀資料,確有其物,但那必然要符合物理法則。所謂「客觀」,是指事物在沒有觀察者存在的環境中,所處的狀態、資訊。自然科學在進入量子時代後,發現了「測不準定理」,即觀察者的介入,會使被觀察事物所發出的資訊,摻入了觀察者的資訊。因此必須要設法消除研究資料中摻入的觀察者資訊,亦即消除主觀性。反之,社會科學的研究,不在消除主觀性,而要接受主觀性,接受人的一切行為皆是依據摻入觀察者 (即人本身) 資訊而為之。在這個前提下,去思考人們如何身處在扭曲資訊的世界中,衍化生成的問題。 See also: /archives/274161.html
主觀價值,是個人對事物的評值動作。價格,是社會現象。兩者皆非事物的屬性,不具有客觀性。 See also: /archives/492342.html
Popper 和 Wittgenstein
「主觀」和「客觀」、「數學」和「邏輯」、「屬性」和「現象」、「實在」和「經驗」等等,我是近兩、三年中,才開始理解並能釐清其間差別的 (這是為了理解奧地利經濟學派的思想) ,基本上都屬於方法論的內容。就我所知 (我是在國內研究所中打混出來的) ,國內研究所課程在方法論的部份幾乎是沒有,或是照本宣科,「望文生義式的理解」(黃光國,科學哲學與創造力,立緒出版)。要理解這些關鍵字,必須要自己去看,我會建議從 Karl Popper 和 Ludwig Wittgenstein 這兩位的科學哲學著作中著手。
Karl Popper 是實在論者、後邏輯實證論的開創者,他的科學哲學是自然科學哲學。我以為他並不接受「在接受主觀性這個前提下,去思考人們如何身處在扭曲資訊的世界中,衍化生成的問題」此一觀點。我現在可以了解為何米塞斯(Mises) 會反對海耶克(Hayek) 和Popper 之間的學術交流,也很慶幸海耶克最終並未接受 Popper 的方法論。但海耶克確實從 Popper 處,了解到自然科學家的作為其實是恰如其份,反倒是社會科學中有一群實證主義者想要「證明」自己的研究是「科學的」。如果讓一個自然科學家去檢視計量經濟學的研究內容,我相信他們的批評會比我更嚴苛。
維根斯坦 (Ludwig Wittgenstein) 是個難以界定的哲學家,他一手創立邏輯實證論,又一手駁斥了邏輯實證論。他的科學哲學是社會科學哲學。「在接受主觀性這個前提下,去思考人們如何身處在扭曲資訊的世界中,衍化生成的問題」。 Popper 和 Wittgenstein 之間的火爐衝突事件,並不是偶然,也不是個性不合,其根本上反映了自然科學哲學和社會科學哲學之間截然不同的思考方向。
樂多舊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