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守大學管研所 2003年3月31日專題講座摘要報告
所謂中國經濟發展所產生的「磁吸效應」、「產業空洞化」、「國家競爭力衰退」等問題,其實正反應出一般人缺乏正確國際經濟觀念之事實,在此不予討論,畢竟徐教授只是口頭提到。雖然在演講開頭提到這麼一段錯誤觀點,總是不妥的。不過這樣的繆誤在管理學界中很常見,學者 Paul Krugman (1996/1999) 特別針對這麼一大票管理學界跨行國際經濟學界的繆誤論點起了個「策略性貿易主義」的名字 (全球經濟預言,[Pop Internationalism],先覺) 。這麼普遍的現象,似乎反應出繆誤的論點有很大的政治市場。只是目前缺乏學術界之論點和研究方向與政府當權者偏好之相關性的實證研究。若有這一方面的實證研究,應該會有相當大的貢獻,可以引導後來的研究生進入此一市場,生產滿足政府當權者偏好的論文。
徐教授強調,在未來,將會是由消費者做主的時代,行銷策略並當隨之調整。個人非常同意這點,學者 Ludwig von Mises (1962/1991) 指出「市場經濟的特徵之一……優等份子被利潤制度所逼,不得不為每一個人的利益服務。……大眾,以其消費者的身份決定最後每個人的收入與財富。」(經濟學的最後基礎, 遠流) 經濟學者很早便指出市場經濟是由消費者以其偏好主導財貨生產的制度,儘管有一段很長的時間中,學者們被所謂「完全理性、交易成本為零」的假設所束縛而完全忽略掉這點。但事實的發展又不得不將人們的目光拉回到此一事實:「只要交易成本大於零,則行銷永遠是必需的。」
隨著生產效率的提高,使消費者滿足現欲望的成本降低,因而消費者有更充餘的消費能力將更多的財貨納入自己的效用序列中。這意味著,消費者消費能力上升,將使得消費者的偏好納入更多的財貨選擇,產生不同的排列順序。從較簡單的生理需求,涉入到複雜的心理、社會需求。而個人們之偏好,納入的財貨種類 (即可滿足生理、心理乃至社會需求的資源) 愈多,差異愈是顯著。是故,行銷策略必然要隨之調整,而趨向個人化、客製化的方向;同時,另一個並不矛盾的社群化方向也將應運而生。因為個人們傾向於同行為相似者結成一個團體 (或言因他們有著相似的行為,為著分享訊息而形成團體) ,藉團體間之個人的互相比較而獲得社會需求之滿求,故個人化與社群化並不茅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