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中之「王、臣、民」關係隨筆
我對《老子》中之「王、臣、民」關係,開始有疑慮了。
為了編一本《老子》出來,我查看了各種校本以及注解,愈看就對「王、臣、民」之關係,愈是有疑慮。究竟老子是如何看待「王、臣、民」之關係,我現在反是不確定了。
《今傳本老子》與《帛書老子》、《竹簡老子》在「國中又四大」之差異,徹底突顯這個問題。《今本》作「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帛本》、《簡本》作「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但接下來的句子,《今本》、《帛本》及《簡本》卻都作「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自編本)
由於《帛本》及《簡本》這些原始資料皆作「王亦大」,所以老子言「道、天、地、王」為「國中又四大」,應是正確的。而接下來的句子卻作「人法地」,便突顯了其中應有「王」、「人」之概念轉變。老子為何先言「王亦大」而後變為談「人法天」,如何從「王」變為「人」,在這寥寥數句中並沒有交代。
我看現今有些中共學者拿老子所說的「小國寡民」、「聖人之治」來對照柏拉圖的《理想國》,以為兩者相呼應。但我近幾年接觸了許多西方學者的近代文獻,其中我最熟悉者為 Ludwig von Mises, F.A. Hayek, Karl Popper ,卻披露柏拉圖《理想國》中的專制與全面控制的社會體制。我從西方學者對《理想國》的討論文獻來看,則柏拉圖的《理想國》之政治理念,應是呼應孔子從政時的政治理念,柏拉圖的哲學家皇帝呼應儒家「內聖外王」的聖賢。而這恰是老子所不認同的。
我懷疑老子對「王、臣、民」的關係概念已經改變了,不再是更早之前的上、下有序的概念。而老子對「道者」、「王」、「聖人」三者之闡釋是否「異名同謂」,又是否認同「聖人之治」,我現在反而不清楚了。我以為釐清這些概念,才能對老子的政治哲學做一以貫之的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