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自編本
因為我需要閱讀《老子》,所以在我找到能為多數學者認可的校本前,我決定先編輯一個版本出來。以《王弼本老子》為主,據《帛書老子》及其他校訂版本編輯。僅供參考。
編者: 遊手好閒的石頭成 (shirock@educities.edu.tw)Homepage: http://blog.roodo.com/rocksaying/, http://home.educities.edu.tw/shirock/
Date: 2005/08/06
導言 (Introduction)
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合於堯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也。
漢書藝文志諸子略
我十五歲接觸《老子》一書及其思想,至今十五年。對其內涵,雖有體悟之處,但也有不解之處。這些不解之處係源自後人注解不同,我個人以為唯有以「直讀本書」 (use the source) 的功夫下手,才能釐清我的困惑。如我閱讀近期一些有關《帛書老子》與《竹簡老子》的研究文獻後,有些原先不解之處,一經文字還原,立時開朗。由於我個人有閱讀及使用《老子》原文的需要,在我找到多數學者認可的校本前,我決定先編輯一個版本供自己閱讀。
編訂原則
今傳之通行本,以《王弼本老子》為主,以下又稱《通行本》。 1973 年,出土《帛書老子》,分甲、乙本,以下又稱《帛本》。 1993 年,出土郭店楚墓《竹簡老子》,分甲、乙、丙本,以下又稱《簡本》。排除假借、同聲、古字、助詞等無礙文義之差別,仍有多處出入,且不乏今人爭議之處。
我係以《王弼本老子》為主,據《帛書老子》與《竹簡老子》及其他校訂版本編輯。《帛書老子》有許多「也」字作語尾助詞,個人以為當作分段、分句之用。由於今人多慣用標點,故《帛書老子》中之語尾助詞,我一般略去不用。《帛書老子》作「呵」字者,《王弼本老子》多作「兮」字。我以為作嘆詞用,仍作「兮」字。《帛書老子》作「與」字者,《王弼本老子》多作「乎」字。我以為作嘆詞用,仍作「乎」字。這些是不涉及文義的修訂,且其他校本亦如此修訂,讀者不需執意。
文字已經校對,應無錯字。若對用字有異議或有錯字之疑,請留言,我會回應。
- 郭店楚簡校讀記(增訂本),李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03
- 老子校正(增訂),陳錫勇,里仁書局,2003
- 老子,余培林,時報文化,1987。我的第一本《老子》。
- 老子臆解
- 老子文化網::簡帛研究
- 郭店
- 老子道德經
- 老子傳真
本文 (Content)
《道經》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恒無欲以觀其妙,恒有欲以觀其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恒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為而弗恃,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
道沖而用之又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銼其兌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子,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中。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乎,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不爭」,《帛書老子》甲本作「有靜」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盈室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摶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鑒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啟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是謂玄德。
卅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之治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之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
視之不見名曰微,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夷,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
《帛本》作「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簡本》同《通行本》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達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其若冬涉川,猶兮其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故能蔽而新成。
《通行本》和《帛本》首句作「古之善為道者」。《簡本》末句作「保此[彳人亍]者不欲盈。[彳人亍],古字,寫法「人」字在「行」字中。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簡本》作「致虛恒守中篤」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故大道廢焉有仁義,智慧出焉有大偽,六親不和焉有孝慈,國家昏亂焉有正臣。
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絕偽棄慮,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言以為文不足,或命之或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通行本》和《帛本》首句作「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絕學無憂,唯與阿,其相去幾何,美與惡,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亦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我獨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惚兮其若海,恍兮其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以鄙,吾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幽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順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
炊者不立,自見者不明,自視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居,曲則全,枉則定,漥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執一以為天下牧,不自見故明,不自視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長,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全者,豈虛言哉,誠全歸之。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孰為此,天地,而弗能久又況於人乎,故從事而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可以為天下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國中又四大焉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物混成」於《簡本》作「有狀蟲成」。《通行本》作「人亦大」、「人居一」。但末句,《簡本》、《帛本》、《通行本》皆作「人法地」。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其輜重,雖有闤館燕處則昭若,若何萬乘之王而以身輕於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通行本》作「雖有榮觀」。《帛本》作「雖有環官」,《帛書》編者解「環官」為「闤館」或「營觀」,為行旅休息之處,與前言「行不離其輜重」相對。
善行者無轍迹,善言者無瑕讁,善數者不用籌策,善閉者無關楗而不可啟,善結者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恒善救人而無棄人,物無棄材,是謂襲明,故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妙要。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無割。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為者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隨,或歔,或吹,或強,或挫,或培,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大。
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強於天下,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強,果而不伐,果而不驕,果而不矜,是謂果而不強,其事好長。
此章據《簡本》訂之…編注:通行本三十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欲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古曰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銛襲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樂殺人,夫樂殺人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眾則以悲哀立之,戰勝則以喪禮處之。
老子談周禮中兵事內容的涵意,據此意依《簡本》作「古曰兵者不祥之器...」。
道恒無名,樸唯小,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功成而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則恒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於大,是以聖人之能成大,以其不自為大,故能成大。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故道之出言,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擧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道恒無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將鎮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將知足,知足以靜,萬物將自定。
《簡本》作「[彳人亍]恒無為」。末句據《簡本》訂之。末句於《通行本》作「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於《帛本》作「夫將不辱,不辱以靜,天地將自正」。知足則寡欲、不辱,《簡本》涵意較深遠,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