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經濟學派 (Austrian school)的特色
奧國學派(奧地利經濟學派)由孟格爾 (Carl Menger) 奠基,並得到龐巴維克 (Eugen von Böhm-Bawerk) 和維塞爾 (Friedrich von Wieser) 的支持而成形。第三代的代表人物是米塞斯 (Ludwig von Mises) ,第四代則是海耶克 (Friedrich A. Hayek) 。奧國學派的方法論基礎在孟格爾所著的《國民經濟學原理》,而米塞斯所著的《經濟學的最後基礎》則可視為近代奧國學派方法論之大成。
六個共認的特色
- 個人主義方法論。經濟現象的解釋,必須回歸到個人行為上。
- 主觀主義方法論。經濟現象的說明,需訴諸於個人主觀的感覺、判斷。
- 邊際主義方法論。所有的經濟決策,其價值、成本、收益、生產力等等,都由最後加入的那一單位來決定。
- 嗜好和偏好。個人對於財貨和服務的主觀評價,決定了等於它們的需求。
- 機會成本。
- 消費和生產的時間結構。人對於目前的貨品比對將來的貨品重視,每個人都有時間偏好。要人現在不消費而行儲蓄是有損失的;生產者為了樣一筆生產要素能製成更多的貨品,則須利用費時較多的迂迴生產過程才能辦到。這些時間結構,形成了利息和資本。
兩個具爭議的特色 (由 Mises 提出)
- 消費者主權。
- 政治的個人主義。
奧國學派的歷史
1871 年,奧地利的孟格爾 (Carl Menger) 出版《國民經濟學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 一書。同年,英國的傑逢士 (W.S. Jevons) 出版《政治經濟學理論》(Theory of Political Economy) ,三年後,法國的瓦爾拉斯 (Leon Walras) 出版《純粹經濟學的要義》(Elements of Pure Economics) 。此三人在彼此不相識、各自獨力研究的情況下,不約而同的提出了邊際效用遞減的原理,作為新的經濟學的基石,展開經濟學上的邊際革命 (Marginal revolution) 。
奧國學派和洛桑學派 (由瓦爾拉斯及柏拉圖 (Vilfredo Pareto) 所創) 、劍橋學派 (由 馬歇爾 (Afred Marshall) 所創) 雖然都強調邊際主義,但由於一些差異,使奧國學派和其他邊際學派分道揚鑣。
奧國學派並不使用數學方法,因此他們的邊際概念與其他邊際學派多少有點差別。對後者來說,一個變量的邊際價值是指 "整個" 變量的瞬間變化率;但奧國學派卻採用了離散變量。邊際效用概念及其遞減的觀念,對奧國學派來說並不是指心理滿足本身,而是這類滿足依次的邊際評定。
在「邊際效用」中,其他學派重視的是前者 - 邊際的 - ,奧國學派更重視的是後者 - 效用 - 。孟格爾認為他的理論顯示了主觀的 "效用" 考慮,決定了價值是由消費者行為單獨決定的,而非馬歇爾經濟學所說,由主觀的效用和客克的有形成本共同決定。對於孟格爾及維塞爾而言,成本只是一種為了獲得更高的偏好效用,而被有意犧牲的預期效用 (消費與生產的時間結構) 。在其他邊際學派的理論發展過程中,人們幾乎花了整整20年才認清邊際效用價值理論直接表明了邊際生產力分配理論。
關於消費與生產的時間結構,在龐巴維克的著作中《資本與利息》(Capital and Interest),得到更進一步的擴充。龐巴維克藉由「迂迴生產理論」清楚說明了資本與生產結構的關係,並更進一步地解釋了利潤的來源並不是來自資本擁有者 (即資本家) 對勞動的剝削,打擊了古典學派與馬克思主義者所抱持的勞動價值理論。
關於主觀主義方法論,則在米塞斯手中得到進一步的擴充。米塞斯擴充了主觀主義方法論於貨幣理論上之應用,其代表作《貨幣與信用》(Money and Credit) 於1912年出版,並因該著作而廣受尊敬。海耶克在其自傳中指出,在一次大戰後,德、奧兩國面臨了惡性的通貨膨脹現象,而米塞斯也許是當時德語世界中唯一了解原因的人。熊彼得 (Schumpeter) 在其著作《經濟分析史》中指出「在貨幣理論中,米塞斯實際上創立了米塞斯學派」。米塞斯著作等身,代表性著作尚有《社會主義》(Socialism)、《人的行為》(Human Action)、《History and Theory》、《經濟學的最後基礎》(The Ultimate Foundation of Economic Science)。
關於個人主義方法論,則透過海耶克關於「認識論」的解釋而得到進一步的擴充。「認識論」的特徵是強調人的無知,亦即海耶克的哲學基礎來看於「不可知論」。 不可知論的基本觀點是所有人的知識皆有侷限,無人可以通曉一切。人類這種相對無知狀態是無法彌補和克服的。這種理論產生於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近代的代表則有英國哲學家休謨 (David Hume) 、德國哲學家康德 (Kant),現代則有奧地利哲學家馬赫和波普爾 (Karl Popper) 。由於不可知論的影嚮,使 海耶克強調個人主義,反對集體主義;並強調市場對於人類的知識發掘行為上之重要性。
芝加哥學派 (Chicago school)
三個特色
- 實證經濟學
- 自由市場
- 重視貨幣
與芝加哥學派的差異
- 不強調實證。由於奧國學派的方法論強調個人主義和主觀主義,故其經濟分析係立基於理性的演繹,而非實證的分析。常用邏輯的解說方式表現經濟概念,懷疑使用大量數學與計量模型的經濟分析。他們強調,經濟學是對於「人的行為」的研究,而對於人,並沒有固定不變的東西,這和自然科學的機械導向完全不同
- 貨幣市場的差異。奧國學派 (主要受到米塞斯與海耶克的影嚮) 主張「金本位貨幣制度」。芝加哥學派則否,其貨幣理論,主要是針對「信用本位貨幣制度」,政府應維持穩定的貨幣數量增加率,以「法則替代權衡」,不要以人為措施調整貨幣體系。在金本位貨幣制度下,政府沒有施展貨幣與景氣權衡政策的空間,除非政府能夠無中生有地鍊製黃金。相較之下,印製紙幣就顯得非8簡單了,印製紙幣變成了現代鍊金術。
Reference
- 吳惠林,自由經濟大師神髓錄,pp.3-19,遠流出版
- 施建生,奧國學派的演變,pp.109-112,經濟前瞻 2002年5月
- Israel M. Kinner,Austrian School of Economics,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
- 休謨 (David Hume),人性論 (The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商務印書館出版
- 米塞斯 (Ludwig von Mises),人的行為 (Human Action) ,遠流出版
- 米塞斯,經濟學的最後基礎 (The Ultimate Foundation of Economic Science),遠流出版
- 梁小民,海耶克經濟思想述評,遠流出版
- 海耶克 (F. A. Hayek),個人主義與經濟秩序 (Individualism and Economic Order),遠流出版
- 陳奎德,海耶克,東大圖書出版
相關文章
- Austrian marginalism and meta-economies
- 數學對陳述經濟理論的誤導作用
- 價值、價格、貨幣數量的性質;價格不是客觀價值。
- 我論統計方法與計量經濟
-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by Carl Menger is made available online.
- 我學習奧地利經濟學派思想的過程
- 關於「人的行為和內心邏輯結構」的論述
樂多舊回應